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銳減 學者指緊縮性政策阻礙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1日電)中國過去一年僅新增15家「獨角獸企業」,同期美國增加了179家。中國學者陸銘分析,除了技術、人才、資本原因外,中國政府有時會推出「收縮性」政策,導致企業不敢發展。
經濟觀察網日前報導,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觀察到「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正在銳減」的現象。
據統計,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雖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2,但過去一年新增僅15家,同期美國增加179家。未來中美之間數位經濟實力差距存在繼續擴大的趨勢。
陸銘說,中美兩國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差距擴大的原因很複雜,他從4方面說明。
一是技術原因。美國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創新優勢非常強,其中一大優勢就是語言。全球大量先進的、科學的內容以英語的形式存在,因此用英語訓練生成式AI產生的效果比較好。
二是人才原因。美國至今仍是全球人才儲備高地;三是資本原因。外國資本市場對於新興行業的估值更容易反映未來的成長趨勢,資金也有大量投入。相對而言,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性、包容性仍然不夠。
四是政策原因。美國對於新興事物的態度多元化,中國有時會推出一些收縮性的政策,「我們對負面情緒比較敏感,繼而通過收縮性政策來避免問題。這種環境下企業就會非常謹慎,不敢發展,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了目前這種結果」。
儘管報導中未以實例說明,但過去幾年中國以反壟斷為名,加大對平台企業的監管,以及去年底公布擬加強監管網路遊戲的法規,都被認為是「收縮性政策打壓產業」的例子,影響企業預期與經濟發展。官方則多次重申應「謹慎出台(推出)收縮性、抑制性舉措」。
「獨角獸企業」是美國風險創投專家李艾琳(Aileen Lee)2013年提出的概念。中國「獨角獸企業」則是指在中國境內註冊、曾獲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以及成立10年內但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這類企業發展快、數量少、備受投資者青睞,具有爆發式成長、顛覆式創新等特點。(編輯:邱國強)11303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