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港府打擊軟對抗 經濟學人:措辭含糊散播恐懼

2023/8/10 14:21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0日電)香港政府官員近月不斷強調要打擊「軟對抗」,又指軟對抗正透過網路、文化藝術等管道蔓延。英媒經濟學人報導,港府對「軟對抗」沒有權威定義,只是通過措辭含糊的警告來散佈恐懼。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北京在2020年中落實「港區國安法」,官方多次強調是要止暴制亂。社會動盪也隨之而靜下來,官方描述國安法令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到興」。

不過,其後官方口中出現一個新名詞-「軟對抗」。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7日報導,「軟對抗」一詞先由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提出。2021年駱惠寧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暨主題講座上,提到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

但當時駱惠寧沒解釋何為「軟對抗」。

近月港府官員接連強調要打擊「軟對抗」,報導形容官員在此問題上語氣強硬,是受到北京的推動。今年6月即香港主權移交26年前夕,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到,不同形式的「軟對抗」正發生,並透過網路、媒體、文化藝術管道蔓延。這股潛伏力量可隨時捲土重來,危害國家安全及破壞社會安寧。

同月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向港媒表示,會繼續全力打擊「軟對抗」,絕對不能妥協。他又提到,當前不同的「軟對抗」行為繼續透過網路、媒體等管道散播,造謠作假,煽動香港市民對中央和港府的仇恨。

報導表示,官方對「軟對抗」一詞沒有作出權威定義,與顛覆國家政權罪、分裂國家罪、其他香港國安法包含的罪行,及香港殖民地時期訂立的反煽動罪比較,「軟對抗」所涵蓋的行為似乎更廣泛。

報導表示,港府官員談論軟對抗時,複製了中國大陸經常使用的策略,就是「透過措辭含糊的警告而不是明確提及法律來散佈恐懼。」

如李家超今年6月接受中國官媒央視訪問時提到,已經感受到「軟對抗」在不同領域破壞,而且「經常在犯法紅線下做,這個我們更要警惕。」報導指,李家超的說法是想藉模糊的界線來令人遠離這條界線。

根據親中媒體對「軟對抗」一詞的運用,只要是政府不喜歡的政治活動,都可視之為「軟對抗」。

報導又表示,香港大公報及文匯利用「軟對抗」來攻擊離這條界線太近的人。如大公報今年5月報導,前公民黨沙田區區議員黃文萱辭去區議員一職後開設「獵人書店」,「透過出售反政府或抗爭意識書籍繼續軟對抗」。

黃文萱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笑指報導刊出後更多人到她的書店,看看她是否仍活著,她書店有1/3的客人都是來自中國大陸。

報導表示,即使並非在前線表達對政府不滿的人,也被標籤為「軟對抗」。文匯報5月一篇全版報導,攻擊為「劏房」(分割成小坪數的出租房)居民發聲的團體,指控他們涉嫌借房屋議題煽動市民負面情緒。

除了經濟學人引述的例子外,香港海關關長何佩珊8日在大公報撰文,表示要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強化口岸反恐應變、嚴查「軟對抗」物品進入香港或輸往大陸。但文中沒具體說明何為「軟對抗」物品。

港府已表明,基本法23條最遲明年完成立法。今年7月鄧炳強表示,推展基本法第23條立法時,會考慮近年情況和風險,包括危害國家安全分子以「軟對抗」等方式鼓吹、滲透及串謀勾結外國勢力,以及網路經常被用作煽動進行危害國安的行為等。(編輯:陳鎧妤/吳柏緯)11208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路透:美國會幕僚證實不邀李家超參加APEC峰會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