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企投不信任票 75%重新評估中國供應鏈策略
(中央社台北22日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正出訪歐洲,但歐洲企業向中國經商環境投下不信任票,最新調查,歐企商業信心創史上最低,75%的企業表示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12%的企業更將部份供應鏈移出中國。
李強今年3月就任,6月18至23日首次出訪,分別訪問德國、法國,北京欲凸顯對於改善中國與歐洲聯盟(EU)關係的重視,值此之際,歐企示警在中國經商信心快速流失。
德國之聲報導,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6月21日公布年度調查報告,結論顯示歐企在中國的信心明顯下降。
根據報告,受訪的570家企業中,62%稱曾因監管方面的障礙而錯失商機。64%企業認為過去1年在中國的營運難度變高,還有3成企業營收逐年下降,後者2個數字都創下歷史新高。
此外,當前仍願意將中國視為前3個未來投資目的地的企業數量,較去年大降13個百分點,跌至55%,這是自2010年首次調查以來最低的水準。
報告指出,26%的歐企過去1年來面臨「中國營商環境政治化加劇」的挑戰,例如考慮是否取消在一些「敏感地區」的業務,或是因銷售地來決定是否要賣不含中國製、或美國製零件的產品。此外,受俄烏戰爭衝擊,許多企業「重新審視中國市場」,並思考其業務會不會因台海緊張局勢升級而受到影響。
受關注的還有,過去2年內,有75%的企業曾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背後的原因最主要是希望「加強供應鏈韌性」(64%),其次是地緣政治因素(31%);12%的企業已將部份供應鏈轉移到中國大陸以外。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表示,外國企業最大的擔憂就是中國擴大「國家安全」定義,從經濟、糧食、能源到政治領域都算在內:「究竟有什麼算是國家機密?從哪邊開始算是政治問題,哪邊開始不算商業範疇?」他說,企業無法確知正常營運的範圍落在哪裡。
彥辭向媒體表示,企業在中國的商業信心「幾乎達到有紀錄以來最低的水準」,且預期未來5年內,監管環境不會真的有改善。
報導指出,中國先前修訂「反間諜法」,擴大了國安單位的執法權力。今年以來,美思明智(Mintz Group)、貝恩(Bain & Company)、凱盛融英(Capvision)等美國企業的中國辦公室陸續遭到中國調查,半導體大廠美光(Micron)的產品更遭到封殺,一連串事件皆加劇了外國企業感受到的不確定性。
今年5月,中國英國商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也曾發表報告,同樣對外企在中國經營的不確定性表達憂慮。(編輯:唐佩君/吳柏緯)11206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