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告別作僅花1小時 10年總理難改革、中國走集權老路
(中央社記者呂佳蓉北京5日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做最後一次總理報告,政壇告別作只花1個小時。中共政壇將全為「習派」,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強裸退,一個時代黯然結束。
李克強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弱勢的總理,原本應該主掌中國經濟,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外界早已不說「習李體制」,而稱「習核心」。
李克強的角色因此尷尬,因為經濟決策非他說了算。習透過2個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把傳統上被認為是總理的經濟大權奪去,令國務院僅是一個聽令辦事機構。
在強人政治之下,李克強難以實踐中國經濟轉型,這是未盡之業。在他上任之初,曾經一時為人樂道的「李克強經濟學」,即不推出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核心為向市場放權讓利;在方向盤不在他掌握之下,經濟政策顯得有些矛盾。
中國對房地產、互聯網等的大力監管,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清零政策上的堅持,都令中小企業大受打擊,產業鏈斷鏈,消費者信心下降,2022年GDP成長率僅3%。
對比去年最後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曾說,「相信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經濟一定能夠爬坡過坎,實現今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在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有一種說法是,「李克強是守住後鄧時期的發展策略」,他真的有這樣的權力嗎?也許這是中國民眾對「人民的總理」的一種精神寄託。去年一時之間,「李上習下」甚囂塵上;最終證明,只是不攻自破的傳言。
曾幾何時,中國民眾一度認為,這一批與習同屬經歷過文革時代的「領導人」,會帶給中國無限希望。因為李克強等黨內較開放的黨員,是恢復高考後的初代大學生,是務實、開明、較為多元的政治菁英。
李克強擔任總理的10年就這樣過去了,沒有政治改革,中國走回集權、個人崇拜,走上開倒車的路途;在經濟方面,「李克強經濟學」難以實踐。
「沒有改革的時代」,或許是他的時期的註解。
他或許沒辦法如他的前2任總理溫家寶與朱鎔基一樣,前者曾在言論上說出中國需要政改的事實;後者則在經濟體制上大刀闊斧進行革新。
但是,他至少講了一句真話,「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的人群」,這句話是在習近平要完成脫貧攻堅前一年說出,但從現今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來看,都意味深長。
被視為改革派之一的政協主席汪洋也在4日做最後一次的政協報告。同為團派的兩人,在中共20大都未連任常委,也不是中央委員會成員。本屆兩會後,團派基本退出中國政壇視野。(編輯:李雅雯)11203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