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抗疫嚴重缺藥 醫生形容「像打仗沒武器」
(中央社台北15日電)中國多個大城市陸續宣布度過疫情感染高峰,但醫療資源相對落後的東北三省還在掙扎,當地醫生說最大問題是缺藥,「就好像你去打仗沒有武器一樣」,有些縣級醫院醫生也不會用呼吸機。
中國新聞周刊今天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報導,指廣袤寒冷的東北地區,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幾乎和北京同步,卻少有人關注。
報導引述吉林省一家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說,東北抗疫最主要的問題是缺藥,早期連退燒藥都開不出來,現在也只有很少的倍拉維(Paxlovid)供應,阿茲夫定也不充足。
上海的感染科專家張文宏提到COVID-19染疫後有「黃金72小時」,在感染後3天內如果能給患者用上抗病毒治療,再輔以激素的治療,大多數病人都會緩解。
但這名東北醫生說,這是很理想化的設想,在東北很難做到。因為在重症高峰的前幾週,他們幾乎沒有抗病毒藥,就好像「去打仗沒有武器一樣」。
報導說,到1月初,醫院仍很難開出抗病毒藥倍拉維,為了救治病人,有的醫生甚至從寮國自購仿制藥,以解燃眉之急。直到最近一星期,缺藥情況才有所緩解。
這名醫師說,「防重症」比「治重症」更關鍵,都已經發展成重症,出現多器官衰竭了,再去治療很難。
她最擔心未來幾週農村出現感染潮,尤其是春運很多農民工返鄉後,可能引發第2波衝擊。東北3省基層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縣級醫院欠缺「防重症」的治療措施,一些醫生呼吸機也不會用,可能延誤對患者的干預,他們可能因此發展成重症,最終向上級醫院轉診、流向城市,再次給醫療系統帶來壓力。
據她表示,吉林的重症高峰大約在2022年12月16至17日開始顯現,到目前都還在高原期,預期不會很快結束。很多有慢性病的高齡老人在防疫放寬初期,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出門。但越往後,這部分高危人群也開始相繼感染。最近幾週,在急診收治的COVID-19重症病人中,80、90歲的老年人比重越來越大,他們中很多人一針都沒有打。
此外,她說,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很多東北人都患有肺氣腫,而且這一疾病往往在冬季會加重。這些患者原本的肺功能就不太好,再合併COVID-19感染後,很快發展成重症,這種現象在東北很常見。
報導引述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測算,2021年,中國每10萬常住人口綜合ICU床位數最高的是北京、上海,每10萬人口分別擁有6.25張和6.14張ICU床位,但吉林省的綜合ICU床位數只有2.78,不到北京的一半。(編輯:張淑伶/邱國強)11201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