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求穩增長 遏制地方債務膨脹成考驗
(中央社台北30日電)中國媒體報導,中國財政政策平衡的難度正在增大,據估算,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可能達到人民幣數十兆元,在「穩增長」壓力下,如何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膨脹是今年一大考驗。
「中國新聞周刊」今天報導,5月18日中國財政部通報8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案,涉及新增隱性債務、隱性債務化解不實等行為。由於地方政府新增隱性債務、化債不實等行為並非新聞,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但這次由財政部通報,外界解讀,這顯示中央無意放鬆對隱性債務的監管。
這篇報導表示,有受訪者描述當前「趨勢性調整仍在進行,偏偏遇上壞天氣」,凸顯中國財政政策在要成長又要清理債務等多目標的拉扯下,求得平衡的難度正在增大。
報導指出,目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整體數據不明,不過參考不同機構的測算結果,隱性債務規模可能達數十兆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已成為主要的金融風險來源。
為化解地方隱性債務,2021年廣東、上海、北京三省市先推動試點全域無隱性債務,但其中廣東、北京發行的數筆再融資債券引發市場關注,被認為這些再融資債券被用於置換隱性債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說,在中國的特殊體制裡,大部分隱性負債未像一些國家或地區用於社會福利支出,而是形成了資產,但這些資產究竟值多少錢,資產價格能否承受經濟下滑的衝擊。
中國因嚴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造成經濟下滑壓力大,在「穩增長」及「穩投資」下,當前基礎建設投資變得更重要,但要穩增長又要清理隱性債務,如何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膨脹是今年一大考驗。
喬寶雲認為,在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的過程中不能只談債務,就像清理桌子上的灰塵,很厚的灰塵原本就難以清理,但產生灰塵的機制更需要斬斷。地方政府應該明確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的界限,是否需要承擔如此重的基礎設施建設功能,需要重新考慮。
中國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主要是以各種融資平台為主,透過多種形式舉債形成。這部分債務多數沒有納入政府債務限額管理,且其舉債行為並不規範,不乏違規甚至違法情況。
2021年中國金融監管系統為了防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爆發,提出多項措施,包括施壓中止具債務風險的地方政府融資案。(編輯:唐佩君/李雅雯)11105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