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留美生觀察反送中 憂中港裂痕加深
(中央社實習記者徐子苓台北24日電)反送中示威延燒至美國校園,留美中國學生並非全買單中國官媒「港獨暴徒」說法,而他們討論反送中的微信群組一度「被消失」。更多人擔心中國和香港的裂痕加深,難以弭平。
化名為Tom的中國學生就讀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他是贊成香港追求民主的自由派,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訴求,他點出抗爭背後的深層原因,「港人的經濟壓力、社會不平等和文化衝突等等,必須被解決」。
像Tom這樣的自由派在中國有多少人?Tom遲疑地說,確切數據他無從得知,但比例雖然不高,數量肯定是多的。
華府地區的中國留學生或許是受到國外自由風氣影響,較勇於討論時政及思辨,對於香港反送中運動不見得都買單中國官媒所謂的「港獨暴徒」標籤。
對於反送中示威過程中出現的暴力行為,Tom搖頭否定,他認為,不論是港警或示威者的暴力,都不能被合理化。
台灣海峽另一邊的留學生也有類似看法。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台灣學生會長熊倬漢說,他理解「和平理性非暴力」能夠撼動的有限,但也害怕示威者以牙還牙反而讓訴求變得模糊,「我不認為這些暴力可以給民眾更好的籌碼」。
在留學生對香港議題的討論中,社群媒體成為重要平台,只是這樣的平台難逃「被消失」的命運。
Tom說,留美的中國學生建立一個400多人的微信群組,反送中運動爆發後,同學們開始發表想法,有人斥責港人暴徒,也有人批評警察。
但這個微信群組後來「被消失」了。Tom說明微信有一機制,當群組裡出現太多次受到管制的言論,群組就會遭移除消失,而當時這個微信群組因為多次談到反送中相關詞彙,有一天突然被移除。群組重新建立後剩下近300人,此後較少談論香港情勢。
隨著香港的警民衝突越演越烈,中、港、台三地各自有兩邊的擁護者,在現實中他們知悉彼此意見互不相容,有默契地不跨越衝突的紅線,但網路上互相抨擊卻使檯面下的裂縫不斷加深。。
謝和軒就讀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系,就他觀察,身邊的海外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表面風平浪靜,並不談論政治,但背後原因正是知道彼此想法衝突,乾脆不碰觸敏感話題。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和香港的關係更加緊張,Tom看到中國社群媒體上一面倒地謾罵港人,他感到十分擔憂,他認為,「這會造成內地和香港的裂隙和敵意,影響是很負面且長期的」。
Tom說:「中國強打民族主義牌,反而會讓香港對內地更加沒有歸屬感,造成反效果。」
香港學生蔡浚軒是華府聲援組織「DC4HK」的成員,正在攻讀美國喬治城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回憶聲援行動時遇到的阻力,大部分中國同學並不會當面給予難堪或衝突,只有一次聲援活動時聽到中國人在旁嘲諷港人是暴民。
至於港人是不是暴民,蔡浚軒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在香港有個詞叫做「不割蓆」,也就是不會和那些做出暴力行為的示威者刻意切割,但可以檢討達成訴求的手段。
部分台灣留學生則是嘗試為反送中送暖。謝和軒說,畢竟中國留學生人數還是遠勝於台灣和香港留學生,美國人可能較易被他們的想法影響。因此謝和軒一直嘗試把香港的運動告訴更多美國朋友,期待輿論可以對美國政治人物產生壓力。
香港眾志常委敖卓軒,同時也是華府聲援組織「DC4HK」的發起人,正在美國喬治城大學攻讀歷史系博士學位。他暑假時在香港參加抗爭運動,開學前返回美國,心裡感到不捨;但他在美國仍以其他的方式聲援家鄉,例如拜會美國官員、在校園中與同學討論,使香港得到更多國際關注。
問他事到如今心情如何,敖卓軒第一反應是覺得累。他感嘆說:「爭取了這麼久,但大部分訴求政府都還沒答應,半年前許多從未想過會在香港發生的事現在都發生了,我覺得很難回頭,只有繼續。」
在離香港遙遠、看似不相干的美東大學校園裡,兩岸三地的留學生在國際輿論上演拉鋸戰,意圖彰顯自身立場,連結香港未來的命運。然而在這場拉鋸戰中,表面的風平浪靜其實掩蓋著各自的紅線。在反送中之後,恐怕得花上更多時間修補香港與中國的裂痕。(編輯:周永捷)10809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