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資訊戰 學者:制度與生活方式的競爭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30日電)面對中國的資訊戰攻勢,「中國因素」成台灣熱詞。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黃兆年今天表示,對抗中國滲透,是對制度價值、生活方式的競爭。而台灣不該只以統獨視角看待中國因素。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2018年底發表「中國影響力及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覺」(Chinese 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描述中國如何以滲透方式,在美國各界發揮影響力。一群台灣網友發起協作計劃,將這份192頁的報告翻譯成中文。
青平台基金會30日舉辦「為台灣而翻T4TW:用筆桿子協作守護台灣,第一份「中國因素」報告翻譯成果、分析及後續」講座,邀請計畫發起人與學者共同討論。黃兆年在會中作上述表示。
T4TW專案發起人、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蕭育和以近日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中,將台灣「列為中國一省」的研究為例,指出中國擅長利用自由民主的環境,以民間自發性組織為掩護,在低度政治性的場域施加影響力;而這也挑戰過去學界評估國家實力的看法。
黃兆年則表示,中國在海外發揮影響力的作法,已經不僅是國家實力上的競爭。而是試圖透過經濟和文化,將自己的霸權輻射至海外,對其他國家進行宰制,因此,台灣不該只以統獨視角看待中國因素。
黃兆年認為,近年包括美國和歐盟國家都開始注意中國影響力的滲透,因為這代表著威權與民主兩個陣營,對於制度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競爭。
蕭育和指出,面對中國的滲透,民主國家的「病視感」較低,直到近年才做出反應;且民主政體對於制度的要求,通常無法立即作出反應。
他也認為,民主制度面對新型態的威脅,必須檢視需要捍衛的價值,並重新對自由的範圍作出定義。
但新世代安全論壇發起人吳怡農也提醒,不應把所有國內政治的問題,推導到中國因素上,如此將會失去改善內部問題,解決分歧的機會。(編輯:邱國強)10806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