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遙望鄭和 北京欲藉一帶一路重返印度洋

2017/6/17 14:11(2019/2/17 20:5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解析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專題之八(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17日電)600年前,印度洋曾經是鄭和率領著大明艦隊宣揚國威的海域。600年後,中國大陸穿過南海及喜馬拉雅山,海陸並進地踏入這片海洋,意圖掌握這片連結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略及貿易水路,同樣想要彰顯國威。

然而,600年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早已不是鄭和遇上的酋長國家。南亞最大國印度,人口就快追上中國大陸,還是核武俱樂部一員;中亞的波斯灣國家,坐擁龐大油源,北京有求於他們的,遠多於他們有求於北京的。

●海上絲路 印度洋是經濟命脈

沒法像鄭和般伸展手腳的中國大陸,只得轉而喊出「一帶一路」策略。其中的「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區域,就是印度洋。

「印度洋是中國的經濟命脈」。大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向中央社記者點出了印度洋對中國大陸的重要。

中東的石油、南亞及非洲的原料、歐洲的高附加價值產品要運往中國大陸,必須經過印度洋;中國大陸代工製造的各式商品,要運往南亞、中東、歐洲乃至於非洲,也要經過印度洋。

中國大陸對環印度洋國家的經營,從20世紀的冷戰年代就已開始。但當時國力不足,中國大陸在印度洋能著墨之處不多,多半集中在政治結盟。加上美國、前蘇聯的競逐,20世紀的中國大陸在印度洋還只是個配角,沒被美蘇兩大強權看在眼裡。

進入21世紀,蘇聯早已解體、波灣及反恐戰爭趨於局部化,加上自身國力的上升,中國大陸開始運用銀彈攻勢,將勢力一步步伸入印度洋,並且逐步建立了灘頭堡。

但也因此,中國大陸的印度洋戰略,既引起了幾十年不對盤、自認是印度洋真正主人的印度恐慌,也讓遠在地球背面的美國警惕,直接把中國大陸的企圖,稱為「珍珠鏈戰略」,並指這條珍珠鏈是中國大陸困住印度,好稱霸印度洋的戰略。

●龍象之爭 互不信任

印度在二戰後獨立之初,原與北京交好。但自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落敗後,印度對北京便長期抱持敵對心理。直至今天,印度仍是中國大陸唯二沒有劃定陸地國界的鄰國之一(另一國是對外政策深受印度影響的不丹)。

印度與中國大陸至今仍有邊界糾紛,爭議的領土面積,超過2個台灣大。兩國的國界線雖然幾乎都位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上,但雙方軍隊仍不時藉由巡邏互踩國土,總是會有些緊張,至今不息。

再加上被中國大陸視為眼中釘的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長期在印度居留,也使北京與新德里始終有著一定程度的互不信任。

不過,兩國既然是「搬不走的鄰居」,雙方高層的互訪與會見並未間斷。特別是2013年以來,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曾訪問印度;印度前總理曼莫漢(Manmohan Singh)及現任總統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曾訪問中國大陸。

但看在美國的眼裡,這不是件好事情。

在南亞,美國長期支持的是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導致美國原本不為印度所喜。但眼見中國大陸勢力進入印度洋,讓印度與美國同步產生忌憚,轉而相互拉攏,進而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美國此舉對於擴張中的中國大陸,自然產生了「戰略制衡的推力」,也就是遏制中國大陸大國崛起的戰略反制手段。

學者認為,從國際市場、能源礦物資源、軍事防禦、亞太地區地緣政治主導權等領域,美國都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強的競爭者,因此才會調整戰略架構調整以拉攏印度,其戰略思考就是牽制中國大陸。

為此,中國大陸自然想拉攏印度。在印度東南部,中國大陸大力推銷「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順帶拉攏一旁的孟加拉,以及經營多年、位居印度洋邊緣的緬甸。

但孟加拉2016年取消陸企在索納迪亞(Sonadia)的建港計畫。印度的施壓,被認為是計畫被取消的最大原因。

印度的強烈不信任感,更多地反映在北京大力推動、巴基斯坦大力配合的「中巴經濟走廊」上。其中的理由之一,是這條走廊穿越了印巴長年存在領土糾紛的克什米爾。

●印度不挺一帶一路 巴鐵愈來愈鐵

在中國大陸視為2017年重大國際外交舞台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被視為沿線重要國家的印度卻告缺席。

儘管連美國、日本等一向對北京疑慮的大國也派代表參加,印度的缺席,無疑是對「一帶一路」政策,用力投下了不信任票。

印度的決定,在其國內也引起不同意見。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庫卡尼(Sudheendra Kulkarni)表示,印度對中國大陸及「一帶一路」的擔憂是合理的,但莫迪大可以在論壇上表達擔憂。連美國、日本都與會,印度此舉似乎孤立了自己。

相形之下,被中國大陸民眾暱稱為「巴鐵」(意指友誼像鐵桿一樣堅硬)的巴基斯坦,可就讓北京舒坦多了。

北京與巴基斯坦的關係所以密切,同樣是因為印度。「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把兩國拉在了一起,目的是聯手對付印度。

相較於1962年中印爆發邊界戰爭,中國大陸與巴基斯坦1963年就簽訂邊界條約,是中國大陸與鄰國較早劃定國界的國家。邊界劃定不必傷神,又可攜手對付共同敵人印度,這樣的關係自然水乳交融。

進入21世紀,中巴兩國關係可說是「越來越鐵」,中國大陸甚至成為巴基斯坦軍備的進口大國,兩國不但合製戰鬥機,北京甚至有意向巴國出售柴電級潛艇,讓其夙敵印度跳腳不已。

到了2015年4月,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時,8架中巴合製的「梟龍」戰機,在他一入境就全程護航,迎接規格之高,令人咋舌與側目。

也就是在這次訪問中,雙方共同發表全球罕見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兩國光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還不夠,得特別加上「全天候」3個字,中巴關係之堅定,可以想見。

但國際關係光靠鐵桿交情遠遠不夠。沒有利益驅使,再堅定的友誼,也是說翻臉就翻臉。中國大陸看上的,是巴基斯坦獨特的地理戰略位置;巴基斯坦需要的,則是中國大陸的資金及軍武。

除了瀕臨印度洋,巴基斯坦還位在南亞次大陸與中東的交界地帶,更離油藏豐富的波斯灣不遠,並與中國大陸接壤。如果沿海是中國大陸的「前門」,在北京眼中,巴基斯坦可說是一扇很有用的「後門」,而且門一打開,就離能源不遠。

●中巴經濟走廊 珍珠鏈戰略縱深

有了這一層層關係及戰略價值,北京首先在2013年提出「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構想,並鎖定巴基斯坦西南端、離波斯灣最近的瓜達爾港(Gwadar Port),作為插足印度洋甚至進軍中東的橋頭堡。

中國大陸運用與巴基斯坦的親密關係,一舉由陸企出面拿下瓜達爾港長達40年的經營權,並在港區周邊設立經濟特區。隨後又在新疆與瓜達爾港之間,擴建及新建設鐵路及公路,意圖真正打開這扇夢幻般的後門。

北京在巴基斯坦這個從「點」到「線」,再擴展到「面」的經營,是深具戰略意義的。

阮宗澤對此表示,「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及瓜達爾港的作用,使中國大陸對情勢相對複雜的南海及麻六甲海峽,依賴少了一層,出口則多了一道。重要的是,這還能避開「一些國家」的潛在干擾,「戰略意義是很重大的」。

至於巴基斯坦從中國大陸獲得了什麼?北京一名評論人士告訴中央社記者,就是源源不斷且價格相對實惠的武器裝備。

這位評論人士表示,巴基斯坦曾與印度發生3次較大規模戰爭。國勢遠居劣勢的巴基斯坦,幾乎都落居下風。但在中國大陸支持下,印度並沒有討到太多便宜,讓巴國可說是保住了國本。

他說,除美國供應高性能戰機外,巴基斯坦的基礎軍備,大部份來自北京的廉價供應,北京甚至還貼本和巴國合作研發「梟龍」戰機。這些軍備,讓敵國印度不但不敢再越雷池一步,還能對印度有一定程度的威脅,國家的戰略安全獲得保障,自然對北京感念在心。

有西方學者分析指出,巴基斯坦是中國大陸進軍印度洋的重要支柱,不但讓北京有機會突破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封鎖。且利用巴基斯坦,北京可成功牽制印度這根背後的芒刺,進而保障自己在印度洋不受干擾,擺脫美國的包圍。

相對地,中國大陸勢力進入印度洋,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便具有潛在的威脅。北京的軍事實力短時間內在印度洋還鞭長莫及,但要是利用經濟實力左右當地國家,就不是美國所樂見。

約在10年前,美國就把中國大陸在南海到印度洋一線的布局稱為「珍珠鏈戰略」,進而被視為「中國威脅論」的一部份。

在中國大陸提出「一帶一路」後,其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自然而然地就被用來與「珍珠鏈戰略」連結,讓北京總得費盡唇舌地撇清關係,自我辯白。

中國大陸軍事專家尹卓說,美國一直宣揚「珍珠鏈戰略」,一是挑撥北京與印度的關係,以便拉攏印度;二是遏制北京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因為美國對北京在南亞、東南亞、非洲等環印度洋國家的任何建設,以及中共海軍在印度洋的護航,始終保持警惕。

尹卓認為,為遏制中國大陸進入印度洋,美國正利用軍事、政治和經濟影響力,阻止印度洋國家與北京發展關係。先前美國動員印度和歐洲國家的機艦跟蹤中共潛艇,都證明美國對中國大陸在印度洋活動的忌憚。

近年來,中國大陸從南海到印度洋一線的戰略布局,可以說取得不小成果。在南海,中國大陸藉由軍力及填海造陸取得立足;在新瞄準的印度洋,則改用經濟力量建立據點,先突破封鎖,再確保能源取得不受制於人;長期則徐圖改變現勢,建立自己在印度洋的勢力。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600年在印度洋所向無敵的大明艦隊,早已成為歷史。如今北京試圖將這段回味無窮的歷史,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重演,成為「中國夢」的一部份。

只不過,當年的印度洋國家幾乎都仰視著中國;如今,同樣的印度洋,周邊國家對中國有的仰視、有的側目,少了朝拜,多了疑慮。從印度、巴基斯坦這對極端的例子來看,再清楚不過了。10606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一帶一路與能源革命 中國的戰略思考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