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霾霾罩頂 北京人你那好冷的幽默

2015/6/30 19:0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大陸新環保法上路專題報導之七(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30日電)「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哪裡?」這個問題丟給北京人,答案或許讓人啞然失笑,近年來受困於霧霾的本地居民,擅長用一種調侃、自嘲的冷幽默,來面對逃不掉的猙獰空汙。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北京路口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我一拉開窗簾以為自己瞎了呢!」

霧霾問題這幾年困擾了北京的男男女女,其中包括派駐在此的外籍人士。這些原先迷惑於中國強勁經濟而滿心期待的外來人群,在霧霾汙染越發嚴重後,對這個崛起大國的眷戀,也逐漸起了二心。

一些外商公司為了留人,只能額外加發津貼,其中日本知名跨國企業松下(Panasonic)集團是第一個承認大陸空汙對員工健康有害的外資企業。為了補償員工,松下在2014年初宣布發給汙染津貼,但不包括大陸本地職工。

松下開了先例,卻不是唯一的例子。為了挽留外派大陸的員工,更多的外企也悄悄提高福利。不過即使如此,許多外籍人士、特別是有眷屬的員工,都不願再待下來。

面對霧霾鎖城,外國人可以選擇離開,大陸老百姓卻有插翅難飛之感,大多數人仍然必須如常生活、如常工作。

北京是中國大陸霧霾汙染的代表性城市,在無法走、不能走、走不了的現實下,北京人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與霧霾共處,用另類思考來對抗避不開的汙染。

另類思考之一是在霧霾中自嘲自樂。

大陸社交網站這一、兩年出現了各式各樣有關霧霾的調侃語,有人說自己「一拉開窗簾以為我瞎了呢」;大陸藝人王菲則是在某個霧霾天清晨上傳微博一張照片,只見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茫茫霾色中,這位天后巧筆加註了「仙境」二字。

另類思考之二是心態要好。

40多歲、吃公家飯的北京小陳說,「我打出了娘胎就沒想過要再回去。你說碰到霧霾怎麼辦?!我認為最重要就是心態要好(樂觀)。心態好,人就活得好、活得長。這可不是大家都要呼吸!我覺得也挺公平的!」

無論如何轉換思考,霧霾當前,北京民眾可以說沒有不妥協的餘地,心態積極一些的碰上霧霾天會選擇「少出門、戴口罩、買空氣清淨器」等方式因應,消極的就是徹底放棄,連口罩都不戴。

中國大陸特殊的政治體制下,一般人、特別是中下階層老百姓常有不平之感。霧霾卻是如此特別,它讓小市民與大官、大老闆平起平坐,「同呼吸、共霧霾」,達到難得的公平境界,雖是一種讓人心酸的「公平」。

今年2月底,前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柴靜推出自費拍攝的「穹頂之下」調查紀錄片。片子公開後造成大轟動,雖然最後在各種複雜原因下遭禁播,但是從上線到喊停的數十小時內,在大陸網上吸引了逾2億次點閱率。

事實上,在柴靜發聲前,大陸輿論這幾年對於霧霾的討論也不算少,包括紙媒、網路和電視都做過許多報導甚至專題性探討,但是所有這些都未能像柴靜製作的紀錄片受到如此廣泛重視。原因出在哪?

有分析說,災難性事物在中國大陸基本上以「瀰散性」的特徵呈現著,不學會麻木以對,難以生存。老百姓面對霧霾表現出的冷幽默,就是麻木的一種表現。

身為前央視主持人,頂著名人光環的柴靜在中國大陸擁有高知名度,對民眾有一定吸引力,當她以慣有的感性姿態出場,並佐以各種數據敘說起霧霾的可憎和可怕時,在飽受空汙困擾的大陸社會立即予以熱情回應,這點不難理解。

只是,大陸民眾看完「穹頂之下」以後所生的震驚、憤怒和關注,是否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去,並漸漸習於現狀?答案頗有想像空間。

大陸環保公益組織「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為這個想像空間添了解釋。

張伯駒分析,一般人因為不清楚霧霾問題的來源以及如何解決、何時能解決,因此會用抱怨或調侃的態度來面對問題,這種心態在大陸社會很普遍。

這位長期投入環保工作的專家指出,治理霧霾的第一步是應找到與霧霾的相處之道,了解這種汙染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應該如何防護以減少傷害;找到了相處之道,才能思考如何一步一步消滅霧霾。

他強調,了解並找到相處之道,再進一步防治,是治霾的兩個步驟,但是社會各界往往不重視第一步的相處問題,「面對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想快速改變情況,不然就覺得沒有希望。但問題是,我們能馬上把它(霧霾)消滅掉嗎?」

「穹頂之下」播出後最熱的那些天,自然之友和一些民間環保組織電話多得接到手軟,網站也因流量巨升而停擺。但是幾個月後,隨著民眾的關注和熱情漸漸冷卻,環保組織的電話和網路又恢復「正常」。

張伯駒說,大陸民間環保組織的工作目標就是要推動民眾更科學、更積極的與霧霾相處,而不只是消極的抱怨或調侃,這一點對於霧霾治理非常重要。

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也在受訪時提出另種面向的觀點。

他表示,大陸有些地區民眾確實比較保守,對於環境汙染的權利意識相對較低,對環境事務的參與和聲音也較微弱,環境意識和參與度確實不足。

不過,馬軍指出,雖然有地域性的差別,但是普遍來說,大陸民眾的環境權利意識和參與度都正在提升,所關切的面向則取決於各地情況,例如北京最關注空氣汙染,大陸南方可能更關心水汙染的問題。

只是,在民眾權利意識和參與度雙雙提升的同時,可參與的管道卻未隨之增加。

馬軍說:「有些時候民眾的參與還沒能有一個正常途徑,所以我們看到一些由於環境汙染引起的群體性事件。這些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獲取訊息的途徑以及參與決策的途徑不暢通。」

資訊和決策的不夠透明及不暢通,造成老百姓的無力感和消極心態。在馬軍看來,這正是阻礙大陸環境治理和汙染改善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10406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GDP與環保拔河 大陸治汙利益擺不平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