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餐桌上的交響樂

踏進「蘇珊喝茶」,感覺像是回到澎湖二姨媽家。磨石子地板,古早味浴缸加上具有時代感的鐵窗花,即使漆成綠色的也一樣古典。店主人不是別人,是屏東潮州知名的金弘麻油花生行第三代黃筑憶。
2024/6/17
文、攝影:趙靜瑜

佳餚上桌,配色飽滿,賞心悅目,玉米筍與花椰菜相互對話,過油的糯米椒以清脆多水,與紅椒跟黃椒並置,張狂音高,出場就讓人食慾大振;潮州獨有的可愛麵線煎與筑憶新研發的特製番茄醬料搭著主食漢堡肉與米飯,如低音厚實,就像餐桌上的交響樂。這還沒有提到自己熬煮的桑葚水果茶,順喉而下,暑意全消,即使盤空撫肚,腦海裡的食材之音依舊繞樑。

「我就愛做吃的,想到可以用很好很新鮮的食材變出好吃的東西給大家吃,我就覺得很開心。」筑憶說。

我愛故我在

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筑憶笑起來還是很像學生。會頂下「蘇珊喝茶」這家店也是因緣使然,因愛而生。

原來原本的主人花了幾年整理,沒想到突遭車禍離世,都是一起做地方創生的夥伴,筑憶決定把店頂下來,讓這個空間可以延續原主人的理想,成為有小型展覽,以藝術與好食物跟旅人或鄰人對話的美好空間。

人稱「黃董」的筑憶19歲就休學,回到潮州,與母親一起扛起金弘麻油花生行的未來,回鄉10多年來,她堅持金弘麻油花生行無添加保留原始風味,始終以古法柴燒芝麻、花生製品、冷壓食用油等,步步扎實毫不馬虎,讓金弘的商品成為餐桌上的料理好食材,這一切都是因為愛。

一盤簡單的餐點,背後是黃筑憶不簡單的構思與實踐。(攝影:趙靜瑜)

扛起岌岌可危的家業

金弘麻油花生行成立於1965年,創始人黃金全1934年出生,小學都還沒畢業,獨自來到雲林北港朝天宮在油行擔任學徒,在這裡認識了太太黃吳寶玉,婚後夫妻同心協力,兒女陸續出生,食指浩繁,兩人決定自立門戶。

筑憶說是媽祖婆的指引,讓阿公跟阿嬤舉家遷居落腳潮州,筑憶說金弘過去曾經非常賺錢,但阿公沈迷金錢遊戲,導致負債累累,只有筑憶媽媽許玉霞留下打理工廠。許玉霞1998年接手金弘麻油花生行,努力撐起家業,本來想做到兩個孩子順利大學畢業就把店收起來,沒想到女兒筑憶2011年決定休學返鄉接棒,當年筑憶只有19 歲,至今10多年過去,金弘麻油花生行已成潮州知名在地品牌。

即使家境拮倨,但筑憶媽媽不曾少愛一雙兒女,致力保護,筑憶曾說小時候債主上門討債,母親怕嚇到小孩,堅持每天接送上、下學,「雖然家境清貧,仍能感受家人的愛。」這也讓筑憶對家有更多的責任感,一肩扛下重責大任。筑憶從到田裡認識農夫、認識農作,參與實作,保價收購品質穩定的芝麻和花生;她也找來設計師設計商標,以插畫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她也貸款更換老舊設備,致力提升傳統柴烤和冷榨製程品質。

參加各類市集,推薦自家油品,成為黃筑憶的生活日常。(攝影:趙靜瑜)

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

現在筑憶不只賣油,也成為原物料供應商,與其他商家合作,將自己的產品變成其他商家的原物料,「我總會鼓勵大家來到潮州,多去吃花生冰,去吃花生雞蛋糕,那些都是我們提供的花生粉。」不只是潮州在地店家,就連高屏地區從小吃到餐酒館,都有金弘提供的原物料。筑憶也主動出擊,參與各地市集、辦品油課,讓原本傳統老舊的夕陽手工產業,成為地方創生的領頭羊。

「黃董」黃筑憶擦亮了家裡的招牌,但脫下「蘇珊喝茶」身上的工作圍裙,筑憶沒有忘記妻子與媽媽的角色,「家人還是喜歡我煮的菜,我要先下班去。」那個被愛包圍的油品第三代,透過製油凝聚一家人,筑憶也將再以同樣飽滿的愛,繼續灌溉下一代。

主題照:以插畫為商標,黃筑憶讓傳統油品成為品質保證的文創商品,讓台灣的好食材被看見。(攝影:趙靜瑜)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