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傲慢佮偏見7年磨一劍 洪淑昭用行動證明台語真媠氣

譯者洪淑昭歷經7年時間翻譯,期間陪伴丈夫抗癌,最終完成此書,她永遠記得丈夫生前向她掛保證「若沒人要出,他來出」,她在書中向丈夫承諾,台語這條路,她會繼續走下去。
2024/6/3
文:邱祖胤/照片提供:洪淑昭

經典文學名著《傲慢與偏見》,用台語讀來不只別具韻味,甚至更貼近原著對不同階層民眾的刻畫與描繪,台語文推廣者、翻譯者洪淑昭,去年推出了她個人第一本台文翻譯作品《傲慢佮偏見》,不但重拾童年時期說台語的樂趣,也找回最初讀經典原文的悸動。

那天採訪通電話,洪淑昭就先用國語詢問:「我們是要用台語還是國語進行?」後來就很自然的國台語交替進行,雖然彼此都是台語家庭出身、以台語為母語,但洪淑昭的台語更為道地,「腔口」也更為有力。

台語缺捲舌、咬脣音 吃飯變出換

洪淑昭提起「台灣國語」這件事。

「台語沒有捲舌音跟咬脣音,如果是習慣講台語的人說國語,『發音』會變『花音』,『吃飯』會變『出換』。」

洪淑昭說,他會跟學生說,回去跟阿公阿嬤說話,請他們不必配合年輕人說國語,「你就跟他們講台語就好了!」

洪淑昭分享自己的台語經驗,覺得有些遺憾,原來自己從小讀書成績十分優異,唯獨國語說得不夠純正,她記得當班長時,一次午休時間向同學宣布「『出』完午『換」之後,大家要記得回來集合」,才說完就遭到老師的糾正,之後老師為了讓她的國語說得更標,還推她代表班上去參加國語演說比賽,強迫她練習。

「我那時為了要練習捲舌,還把口香糖放到嘴巴裡,用舌頭去抵到喉嚨底的地方。」

洪淑昭長年在學校推廣台語教學,期盼台語小樹苗快長成大樹。(照片提供:洪淑昭)

在國外講台語 愈說愈暢快

洪淑昭說,為什麼她可以這麼清楚台語、國語跟台灣國語的差別,就是因為自己曾經歷經這段辛苦的過程,「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心酸,為什麼老師對台語有那麼大的歧視,說台語是一種『低路(kē-lōo)(低級)』的話言,連帶使我自己也盡量少說台語」。

直到出社會以後,洪淑昭才有所覺醒,本身念的是國際貿易,開始工作之後有許多機會出國考察,參加貿易展覽,「有一次剛好在北京,那裡的人都說非常標準的華話,捲舌音很厲害,當時有些商業機密不想讓外人知道,於是我就和領隊用台語溝通。」

洪淑昭忽然發現,台語在那裡的環境裡顯得特別的不同,不但聲調很不一樣,也特別發現語言中有一種非常「媠氣(優美)」的韻味,同行說台語的人人互相交談,都覺得十分暢快,「回去之後,我就特別想好好說台語,那是我起心動念想要好好學台語的開始。」

此時的洪淑昭才26歲,尚未結婚。

起心動念 認真學台語

洪淑昭很感慨的說,台灣有一段時間普遍認為國語是比較高級的語言,如果你國語說得不標準、有台灣腔,還會被嘲笑,讓她覺得難過,不過因那次的起心動念,使她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母語,後來更積極推動台語教育,連帶為台語文開啟一扇機會之窗。

洪淑昭是高師大台灣語言文化暨歷史研究所畢業,長期投入台語文推廣工作,並積極從事台語文創作,台語散文〈巷仔內的桂花芳〉獲教育部108年閩客語文學獎散文社會組第1名,台文小說《錦荔枝的滋味》更與高雄廣播電台共同合作改編廣播劇。

洪淑昭後來透過考上高考擔任公職,進入光華國中服務,平日除了擔任學校行政工作,每週依公務人員服務法規定,在校內兼4節台語課,一晃眼在光華國中任職已達16年;此外也在高師大師培中心,兼任閩南語教材教法講師。

在這段推廣台語教學的期間,她最大的疑問還不是學生不說台語的問題,而是許多好看的經典文學都沒人要看了,如她最愛的「傲慢與偏見」。

洪淑昭長期投入台語文推廣工作,並積極從事台語文創作,經常上電台節目推廣台語文作品。(照片提供:洪淑昭)

朗讀經典 兒:你是咧寫答喙鼓

洪淑昭從國小就愛書,尤其喜歡看世界文學,國中時適逢公視開始,播出《傲慢與偏見》影集,她特別喜愛劇中的情節與豐富的對話,於是去圖書館借原文書來看,從「傲慢與偏見」開始一連看了1、20本原文書。

洪淑昭說,她讀的都是少年讀本,但對英語能力幫助很大,反而到了大學時代讀中文譯本,不知是譯筆的問題還是語境的問題,她就是讀不下去,發現許多對話都讓人尷尬,似乎生活中不會有人這麼說話,尤其是「傲慢與偏見」對話特別多,但「對話的畫面很奇怪,偏偏我又愛看。」

後來有一次無意間在家中把《傲慢與偏見》出來看,用台語念,讀到哪念到哪,兒子聽了覺得有趣,湊過來問:「母仔,你是咧答喙鼓是毋?這擺的稿聽起來閣誠趣味喔!」意思是聽來像在鬥嘴,非常有趣,洪淑昭於是心生將「傲慢與偏見」翻成台語版的想法。

台語、華語 誰更忠於原著

洪淑昭先是在學校裡試著翻譯給學生聽,發現班奈特先生班奈特太太的對話「很八點檔」,她第一篇翻譯之後,還給了一個有趣的篇名叫「翁與某答喙鼓(夫妻鬥嘴、吵架)」。

此外書中量使用許多英國俗諺語,洪淑昭翻譯時也試著把那樣的語感加進來,但使用的是台語,如「扮著苦臉喝熱湯」,有情非得已的意思,台語她就用「姑不二三衷」來代替,增加語言的動感及節奏。

洪淑昭發現,「傲慢與偏見」是非常生活化的,對人情世故有許多細膩的刻畫,一些當時的禮俗,跟台灣也有相似之處,像是女大不中留,急著把女兒嫁出去之類。但中文版本的翻譯都太過於謹慎,展現的是上流社會的情調及語境,字句也都不是生活用語。於是她在翻譯時,就會因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洪淑昭以台語文翻譯《傲慢佮偏見》一書,引起不少關注與討論。(前衛出版提供)

達西vs.踏死 高林斯vs.可憐死

最大的困難是人名跟地名,像「達西」念起來很像台語的「踏死」,「高林斯」很像「可憐死」,但因中文版約定俗成,如果另外再琢磨不同的用法,怕讀者產生混淆,只好妥協。

不過像是書中一些地名如Gracechurch Street,中文常翻為天恩寺街,洪淑昭認為易生誤解,於是就以「在倫敦西邊教堂那裡」示意。

就這樣,洪淑昭一面在圖書館推廣台語,一面以台語翻譯《傲慢佮偏見》,整整7年時間慢工出細活,這段期間她的人生也有許多起伏,從陪伴丈夫抗癌,照顧家庭,以及面對丈夫過世的悲傷,終於完成此書。

過程中兒子竟然潑她冷水,說出版後,書賣不出去,會囤積滿屋子,,所幸先生掛保證,若無人贊助、出版,他來出錢幫她出,讓她非常感動。

洪淑昭一面在圖書館推廣台語,一面以台語翻譯《傲慢佮偏見》,整整7年時間慢工出細活,終於完成此書。(照片提供:洪淑昭)

自比種樹的男人 盼台語的樹長大

有了第一本書的經驗,洪淑昭更有信心,目前她有心翻譯法國作家尚.紀沃諾(Jean Giono)的《種樹的男人》以及美國作家李查.巴赫(Richard David Bach)《天地一沙鷗》,尤其前者特別讓她心動。

「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我20多年來做的事(推廣台語),就像那個種樹的男人一樣,不停的把樹的種籽埋到土裡,只是不知道學生什麼時候會長成大樹。」

洪淑昭說,到現在很多小孩還是不願說台語,不少家長也會覺得何必浪費小孩時間來學這個,會聽、會講不就好?「問題是會聽、會講的人真的愈來愈。」

她永遠記得丈夫生前向她掛保證「若沒人要出,他來出」,她在書中向丈夫承諾,「台語這條路,我會繼續走下去」。她誠心向大眾呼籲:「請大家多說台語!」

洪淑昭投入台語推廣多年,始終堅守崗位,要讓更多人說出「媠氣」的台語。(照片提供:洪淑昭)

文:邱祖胤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