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關於紙風車、偏鄉與孩子笑容那件事

紙風車劇團之於台灣,就像《太陽的後裔》那位愛國的軍官劉時鎮,那樣愛著他腳下的土地。
2023/12/4
文:趙靜瑜/攝影:趙世勳/照片提供:紙風車劇團

韓劇《太陽的後裔》裡面,宋仲基飾演的劉大尉經典台詞,「保護美女、老人和孩子是我的原則」,又或者是被敵軍俘虜一年平安歸來對著宋慧喬飾演的外科醫生姜慕妍說的:「那麼困難的事情,我總是能做到。」

這些讓劇迷如我倒背如流的經典台詞,怎麼那麼像紙風車劇團啊!誰會花了10年時間做完319紙風車兒童藝術工程,又開始368鄉鎮巡演;擔憂毒品悄悄透過各種管道滲透到台灣的孩子與青少年,紙風車又開了「拯救浮士德」專案,立志走遍各大鄉鎮的小學跟國中,透過孩子們可以接受的戲劇方式了解那些包裝在糖衣裡的誘惑。

此外,紙風車劇團還推出「台灣鄉村卡車藝術工程」,透過物流車改裝的舞台,深入更多城鎮做表演,9年演出超過2百場,沒有舞台的小地方,開著卡車一路出發,如同孔雀開屏般的神奇與漂亮,一打開就是一個創滿創意力的奇妙世界。

紙風車劇團新作回來的《新月傳奇》。(攝影:趙世勳)

紙風車劇團之於台灣,就像《太陽的後裔》那位愛國的軍官劉時鎮,那樣愛著他腳下的土地。

然而紙風車的路並非一帆風順,孩子們的笑容背後,有一群瘋子跟傻子的血淚與艱苦,疫情加上火災,紙風車劇團撐過了疫後3年,要把近百部被燒精光的兒童劇一部一部做回來的誓言言猶在耳,他們至今已經做回20齣戲,5千萬的貸款靠著中央地方政府、企業合作的商演與售票活動來還款,今年年底可望償還1千萬元,台灣需要紙風車劇團,因為從紙風車之眼,看見疫後台灣所需要的文化平權。

11月底的淡水河兩旁,冷風呼嘯,一大早才下過雨,濕冷的空氣就要竄進骨頭,直到傍晚,地面逐漸乾涼起來,風大到紙風車劇團在淡水國小操場臨時搭建的後台帆布呼呼作響,幾秒鐘就被捲起又放下,彷彿恣意作亂的颱風天。

紙風車劇團後台化妝的演員們,正在打點上台妝容。(攝影:趙世勳)

戲台人生 狂風暴雨都要面對

這是紙風車劇團的日常,團員們不疾不徐,或對著小小的鏡子化妝做造型;或大口吃著便當增加熱量做上台前的準備;更多的是在燈控與音控的工作人員,他們頂天立地,沒有絲毫躲避風雨的空間,他們只能一層又一層把自己穿成米其林,戴上毛帽繼續工作。今晚上演的是《新月傳奇》,火災之後燒得精光,3年後重建後首次在北台灣演出。

舞台上的月亮變厚了,大大的雙眼皮更有美感;北極熊與台灣黑熊就是好朋友,希望可以摘下月亮,牠們在劇中異想天開,建造了一部可以到天空的電梯,一按鈕就可以到月球。結果電梯門打開,居然是嫦娥跟白兔,全場超過兩千觀眾全都笑到併軌。

不只是孩子,就連大人也看得笑哈哈。紙風車臉書上記錄著,一次在嘉義的演出,午後三點,一位阿嬤拉著推車滿頭大汗地出現,問著:「這裡是紙風車嗎?」原來只因為在外地的女兒打電話跟阿嬤說:「今天紙風車在嘉義喔!」讓老太太中午吃飽後立刻出發,沿途問絡、問外送先生,足足走了兩個小時,像尋寶一樣找到了紙風車。阿嬤還打電話馬上打電話給親友,分享自己「為愛走天涯!為紙風車走天涯」的事蹟。夜裡,阿嬤坐在台下拍手微笑,心滿意足的神情,是如此迷人。

「現場有看過紙風車劇團演出的,請舉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不畏寒風,拿起麥克風就開始暖場,「每次演出時我總會這樣問,現場舉手的人越來越少,這比起十年前的反應讓我們很焦慮。」張敏宜說,這焦慮不是因為沒有看過紙風車,「而是我們演出的速度不夠快,太多小孩沒有看過演出。」

戴著口罩,紙風車劇團團員也要持續演出。(攝影:趙世勳)

中產階級快速流失 孩子笑容不能等

紙風車劇團創團至今30年,累積約70部作品,超過1300萬人次觀眾,2006年起啟動319及368紙風車兒童藝術工程公益演出,多年來透過台灣人善心力量,將表演藝術帶到每個鄉鎮,給所有的孩子們看。一開始小額捐款非常多,有捐款給自己故鄉的,有捐款給自己當兵地方的;近十年來小額捐款明顯減少,紙風車劇團分析,這是因為中產階級明顯變少,一個四口之家,買四張票看演出的負擔加重了,能夠有餘力帶孩子欣賞戶外演出的機會也減少了,「我們要繼續做下去。」

2020年2月,台灣出現疫情,政府宣布演出停止,一路停頓直到6月,疫情趨緩,就在政府要宣布解除禁令之際,6月6日紙風車八里廠房發生大火,紙風車劇團存放在這裡的燈光、音響、服裝、道具、佈景付之一炬,損失估計約新台幣5000萬元。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任建誠還記得,疫情三年,第一年大家覺得很快就會過去,大家充滿希望;第二年疫情捲土重來,大家開始有些心慌,第三年居然又來了,「第二年最痛苦,很多人撐不下去了,離開了;擔心小朋友沒有戲可以看,發展線上,拍短片,講故事。很多家長就是放紙風車給小孩看,小朋友一天起碼看兩到三次,歌都記得。」

金門的孩子們來看紙風車劇團演出《台灣幻想曲》。(照片提供:紙風車劇團)

疫情就像開車看照後鏡,看照後鏡不是為了後退,而是為了前進。

疫情讓紙風車知道科技的運用,影片的影響力,紙風車也對舞台美術注入新穎的美學與觀念。任建誠說,像《雨馬》原本應該是2020年要推出,但一把火燒光輪胎,只好晚一年推出,「以前紙風車很會打野戰,這晚一年,讓我們整個重新研發,有更多的時間去改變馬的身體的紋路,線條,現在這匹馬非常具有號召力,帥氣。」也因為所有的佈景道具重新規劃重新製作,用現在的工法跟邏輯去做,未來可以用個10年沒問題,所有材質也都盡量防火,

疫情讓紙風車進化。

任建誠說,紙風車劇團的價值就在於持續轉動,過去20年,太多家長是跟著紙風車的「十二生肖」,一年來看戲一次;但現在其實很難,可能兩、三年看一次,如果沒有兒童藝術工程,也就是在做文化平權,其實一般人真的很難接觸表演藝術,「對觀眾來說是如此,對劇團來說,我們就是要讓演員一直有演出,有機會一直演,觀眾有戲看,當紙風車演出可以進入到所有爸爸媽媽的行程表中,紙風車到台南演出,來規劃旅遊行程,然後其中一站就是看紙風車,我們就可以對孩子們有所貢獻。」

同心協力,紙車車劇團浴火重生。(攝影:趙世勳)

堅定文化平權 紙風車持續轉動

張敏宜分享參加文化部「庄頭劇場」演出的經驗,劇團是在埔里地母廟第七停車場演出,舞台旁還有多一塊空地,「從下午三點開始,香腸攤熱狗攤烤魷魚都來了,臨時夜市出現了,也有文創市集,但下午還沒有甚麼人來舞台這邊,我就開始緊張了。」張敏宜說,通常紙風車演出前一天晚上彩排,都會有觀眾圍觀,演出當天下午就會有家長開始佔位置,這次都沒有。但到了六點半,人潮開始湧入,「這地點在山腰,家長開車上山還要個十來分鐘,比較晚到,這讓我很有感,這些比較遠的地方,其實很有少機會可以看演出,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在做這件事的原因。」

任建誠說,這是文化部第一次做庄頭劇場,「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整合中央與各縣市政府資源,不論是地方文創或是鄉鎮文化相關工作者,都可以藉由這個活動開始產生連結認識,專業表演團隊有號召性,地方團隊也挹注自己所長,在這個平台上有所表現,這都是很好的循環。」

「想想麥當勞都不送玩具了,開始送雙語讀本,這是因為麥當勞的青少年消費者更多了,我們也要與時俱進。」任建誠與張敏宜面對下一個30年,接下紙風車創辦人李永豐2022年交出的棒子,劇團將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持續人才培育;「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尚有26個鄉鎮未完成,預計2024年完成全台368個鄉鎮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劇團也有更多新計畫,讓孩子們繼續綻放觀賞表演時的笑容,這才是真正的浴火重生。

那麼困難的事情,紙風車都做到了。

主題照:台灣孩子的笑容象徵著台灣的未來。圖為紙風車在平鎮的藝術巡演。(圖片提供:紙風車劇團)
172.30.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