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免費的最貴 面對面的交流最可貴

野台戲的悸動,不因時代變遷而褪色,不因3C與科技占滿人類生活而走樣。不怕沒人要看戲,只怕沒人要下鄉演出。免費的最貴,看似不花觀眾一毛錢的戲,卻可能因演出團隊的資源短缺與人才培訓的無以為繼,使得文化扎根的希望工程成為夢幻泡影。
2023/12/3
文:文化+雙週報編輯小組

曾幾何時,榕樹下、大廟口只要鑼聲響起,就有人潮聚集,不管是歌仔戲、布袋戲,還是後來的露天電影,都成為常民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彷彿忙碌了一整天的壓力與煩惱,都在這一齣戲的演出之後,都拋到九霄雲外。

這便是榕樹下看戲的魅力與感動。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娛樂選擇變得更多,吸走眼球的事沒有最新鮮,只有更新鮮,真要走進劇場認真看一場戲,或是大老遠跑到有些規模的殿堂看戲,竟然變成一種奢侈,許多偏鄉地區的大朋友、小朋友,甚至從未感受所謂現場演出的洗禮,更別提去思考表演藝術存在的意義。

所謂文化平權,在民主進步的台灣,在網路科技發展神速、AI即將無所不能的當代,竟變得如此遙不可及,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所幸有些人還有夢。

像紙風車劇團這樣20年如一日、下鄉演戲給孩子看的團隊,不多,卻一步一腳印的走過368個鄉鎮,用最笨的方法,重現榕樹下、大廟口看戲的悸動。

然而,演出需要排練,創意需要活水源頭,演員縱有鐵打的身體,也要吃飯、養家活口,這樣的熱情能燒多久?理想再高遠總要有足夠的麵包供養,更別提各種突如其來的衝擊,不管是政治口水,還是大火無情……

野台戲的悸動,不因時代變遷而褪色,不因3C與科技占滿人類生活而走樣。不怕沒人要看戲,只怕沒人要下鄉演出。

免費的最貴,看似不花觀眾一毛錢的戲,卻可能因演出團隊的資源短缺與人才培訓的無以為繼,使得文化扎根的希望工程成為夢幻泡影,最終付出難以估計的代價。

紙風車從來不缺掌聲,當年第一次看紙風車下鄉演戲的孩子,如今已開始陪著第二代一起來看戲,然而這樣的奇蹟背後卻存在另一種矛盾:偏鄉的孩子,多久才能等到一次紙風車?除了紙風車,我們的文化政策還能給偏鄉更多的期待與想像嗎?

本期文化+雙週報,深入報導紙風車的風光與困境,並從許多持續在做下鄉演出的表演藝術團體的角度來看下鄉演出這件事,希望能找出可能的答案,期盼能「人人有戲看」這件事真正成為天賦人權,文化平權不再是口號。

172.30.14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