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悠揚印度古音 冥想提升性靈

數千年的古老印度,舞蹈令人驚豔,音樂自成一格,影響世界既深且遠。
2021/3/26
文、圖:康世人

印度古典音樂隨佛教從絲綢之路東傳,除了影響唐代樂舞、日本雅樂,東南亞音樂外,近代更影響了西方搖滾樂:包括披頭四(The Beatles)、滾石(The Rolling Stones)等知名樂團,都曾把西塔琴和印度古樂元素融入樂曲。

印度古典音樂可追溯至西元前1500年,它和印度舞蹈一樣,從早期人們漁獵或農忙後的餘興,演變為敬神、娛神和讚美神明的宗教儀式。

自早期的婆羅門教吠陀經典,即可看到有關祭祀用音樂的記載。2000多年前已有印度古代表演藝術理論的梵文典籍Natya Shastra,書中詳論印度古典音樂理論,這本巨著被認為是婆羅門聖人、神學家兼祭師穆尼(Bharata Muni)所著。

由於印度古典音樂主要用於祭典和服務神明,地位神聖,因此須拜入名師門下學習,名師通常來自傳承千百年的知名家族,音樂由師徒傳承,口傳心授。

因此,印度古典音樂不像西方音樂有樂譜,而是遵循稱為「拉格」(raga)的旋律架構,並以所謂的「塔拉」(tala)節奏循環模式演奏。無論是搭檔許久或初次合作,樂師們由於熟稔「拉格」和「塔拉」等架構與模式,不需排演,只要其中一人演奏出某種「拉格」,其他樂師可立即理解並即興搭配。

演奏家香卡(Uma Shankar)自7、8歲起就開始學習西塔琴,並曾受邀赴台表演。他表示自幼拜入老師門下後,就開始學習各種「拉格」和「塔拉」,但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是了解音樂真正本質,也就是宗教哲學上的性靈提升。

西塔琴演奏家香卡(右)與塔貝拉鼓演奏家杜貝(左)在駐印度代表處演出傳統音樂,不需樂譜和彩排,透過「拉格」和「塔拉」的古典樂架構,兩人即可輕易即興演出。(攝影:康世人)

香卡說,樂手對印度宗教與傳統哲學的了解,有助於演繹印度古典音樂。西塔琴演奏之初,經常呈現一種緩慢而循環的旋律。香卡表示,這樣的旋律是希望聆聽樂曲者能夠跟著音樂進入冥想,且在冥想中追求平靜。

印度塔貝拉鼓(Tabla)演奏家杜貝(Akash Dubey),12歲即受邀赴台演出,也是首位拿到外國專業人才就業金卡的印度人。杜貝和香卡3月12日受邀在駐印度代表處演出時,就不需樂譜和彩排,透過「拉格」和「塔拉」這些古典樂架構,輕易完成即興演出。駐印度副代表陳牧民在介紹時說,印度古典音樂有時有點像是爵士樂,往往即興發揮,但學習和演奏上,應該比爵士樂還難。

漫長歲月傳承,印度古典音樂有名字的「拉格」成千上萬,常用的「拉格」也超過70種,要學習印度古樂,這些旋律架構都必須了解且勤於練習。香卡笑稱,如果手指頭沒有不停的受傷長繭,就沒辦法演奏好西塔琴。

雖然學習印度古樂的過程辛苦,但香卡和杜貝都認為,這些過程有助他們在演出時更自由地即興發揮,聽眾若能跟隨著旋律感受喜悅,甚至進入冥想而有所體悟,那一切都是值得。

印度古典音樂過去常為宗教服務,因此許多教士和僧侶都曾學習。圖為佛光山新德里文教中心沙彌正以印度古典樂器演奏。(攝影:康世人)

中華古樂也有焚香操琴的意境,因此若有機會欣賞印度古樂,除了聆聽樂曲的悠揚流轉,若能因而進入冥想,甚至透過節奏而對哲學或人生有更深體悟,那就更貼近印度古典音樂的最終目的。

主題照:學習印度古典樂器,必須自幼跟隨名師,除了學技巧,也學樂理與哲理。(攝影:康世人)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