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現場》聽見作家眼中的老台北:台北文學季特展「耳朵帶路:台北街道尋聲」

你認識你的城市嗎? 別忘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新的、舊的,大時代的、小人物的,猶存的、失去的
2019/5/5
作者:李奕萱(文字工作者)

文學不一定只能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聽,用身體感受。今(2019)年台北文學季將閱讀從「視覺」延伸到更多元的身體感官,連結到聽覺,甚至觸動心底的記憶。

你認識你的城市嗎?一句老套的話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台北文學季主題特展「耳朵帶路:台北街道尋聲」,想帶給觀展者的便是重新聽見瑣碎生活累積起的跫音:新的、舊的,大時代的、小人物的,猶存的、失去的。讓我們跟著不同年代的作家,重返他們所身處的當下,用耳朵「看」他們眼中的新舊台北。

展覽時間自4月26日起到5月19日止,地點則為台北市少有的清代街區「剝皮寮」,共有5個展區:「我的城市我的歌」、「耳朵帶路」、「街聲軸」、「聲音絕版品」和「回憶.52赫茲」。

「耳朵帶路:台北街道尋聲」特展分為五個展區,上排:「我的城市我的歌」;中排左起:「耳朵帶路」、「街聲軸」、「聲音絕版品」;下排「回憶.52赫茲」

你的歌,你的記憶與年華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歌,日本平成年號的結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懷舊風潮,人人都在細數記憶中最重要的歌曲。台灣也有屬於不同年代的歌聲,「我的城市我的歌」邀請大家走進「城市唱片行」,找來12位作詞人、音樂製作人、歌手、樂評家、作家,讓他們選出三首心中代表台北的歌曲。

流行音樂作詞人方文山選了林強的〈向前走〉、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孟庭葦的〈冬季到台北來看雨〉。輕搖滾電氣樂團法蘭黛Frandé的主唱同樣選了〈向前走〉,吉他手和鼓手則各自選了都春美的〈北の宿から(來自北方的旅社)〉和陳冠蒨的〈欲言又止〉——每首歌曲對不同人來說,都有不同的重量。

作詞人方文山、作家李桐豪及輕搖滾電氣樂團法蘭黛各自選出三首心中代表台北的歌曲

被選出的歌曲,從最早發行的〈北の宿から〉(來自北方的旅社,1975),到最晚近的〈中離〉(Martyr,2018),裡頭都藏著記憶與年華的印記。其中被重複選到最多次的歌,毫不令人意外,正是林強的〈向前走〉。

「火車漸漸在起行,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親愛的父母再會吧,到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拚……」

〈向前走〉在當年不只以搖滾風格引起台語歌曲新風潮,也貼切描繪了當時中南部遊子成為「北棲青年」的情況。歌曲沒有城市生活的辛苦與離家的悲傷,而是用好幾次「啥米攏不驚」,昭告天下到台北追夢的決心。

「我的城市我的歌」特地將展場佈置成「城市唱片行」——你多久沒進過唱片行了?「城市唱片行」中展示黑膠唱片、卡帶、光碟,就連聽音樂的形式,也都帶著時代的影子。展場另設有耳機,讓人細細品味被選中的27首歌。

聽見文學,聽見城市的歷史

「耳朵帶路」展區

以音樂迎賓,接下來將是一系列的文學饗宴。文字揉合影像、空間與聲音,將會是一次驚喜的魔幻體驗。

「耳朵帶路」展區將10個文本轉換成短片,陳列眼前的3個屏幕,與呢喃朗誦的人聲、城市細碎的聲響一同包圍了觀眾。文本包括朱點人1936年的〈秋信〉、徐鍾珮1950年的〈發現了川端橋〉、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乃至張正的〈餐桌之外的東南亞文青〉……影片由導演盧子珩執導,作家馬翊航、陳又津、盛浩偉、黃麗群擔任演出。拍攝地點偏及台北植物園、延平北路二段、中正橋(舊名川端橋)等地。

影片裡的地點並不一定與文本相符,內容也不會如字面上呈現,導演想抓住的是字裡行間的感受。盧子珩在展覽手冊註記道:「你將會進到我的夢裡,在那裡看不見原本文字的模樣,但當你穿過這些幻象,或許能夠抵達文本的另一面(也或許不會)。」

離開「耳朵帶路」展區,跨越康定路,將會抵達另一個世界。「街聲軸」選擇數十個與台北地景相關的文本,歸納為3個時段:日治時期的「1889-1945」,包含西川滿寫台北大正町(現在延平北路一帶)、〈阮若打開心內門窗〉作詞者王昶雄寫的淡水河、蔣渭水寫獄中生活、賴和寫新店溪等。

「街聲軸」展區:「1889-1945」

國民政府來台到解嚴的「1946-1987」時段裡,則有張曉風寫的士林、三毛寫的國父紀念館、商禽寫的新公園(現在的二二八紀念公園)、畢璞寫的圓山舊兒童樂園……

最後,則是一路到現在的「1988-2018」,許多活躍在臉書的作家都沒有缺席:「駱大」駱以軍所寫的溫州街;房慧真擔任記者前所寫的〈河流〉,記錄畸零地帶街區與人生的荒謬與奇幻;朱天心以雙腳踏查台北,一一記錄街區巷弄,寫成的〈古都〉,以及「走市場的男人」劉克襄寫的木柵菜市場。

「街聲軸」展區:「1988-2018」

展覽手冊和場地的地板上都設有地圖,展開大台北,標示出所有的新舊地點。導覽員的培訓老師陳美桂提到:「軸的概念,就是從台北城中,往城東、城西、城南、城北輻射出來的街區現象。」作家將自己眼中的台北,記錄在文字裡,而現在的我們,得以從作家的字,看見已消失、已改變、依舊不變的台北角落。

絕版的台北,回不去的記憶

你知道台北曾經宛如「水都」嗎?埋藏在柏油路之下,台北曾經是個「裝了水的盆子」。隨著都市的發展,台北變得寸土寸金,河道變成了道路,水城變成了陸城,現在看來彎彎曲曲的道路:齊東街、臨安街、同安街等,都曾經是河道。

舒國治《水城台北》記錄下了曾經河渠密佈、水田處處的台北。在這次展覽中的「聲音絕版品」中,舒國治舒緩地朗誦《水城台北》,搭上清涼的水聲,對應舊的水道圖,觀展者將可以想像曾經有婦女在溪邊洗衣的台北風景。

「聲音絕版品」一區是本次展覽中的一大亮點,由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創作,選擇了5個已經不復存在的空間與狀態:圓山動物園、中華商場、江山樓、北淡線、水圳。文本作者除了舒國治,還有何曼莊、吳明益、吳瀛濤、郝譽翔,配合文物、老照片,在文本的朗讀聲中,帶著大家重返回不去的過往。

「聲音絕版品」展區中呈現5個已不復存在的空間
戴上耳機即可聆聽選讀的文本片段

所有的朗誦都要用耳機聽,不過整個展場會不斷循環播送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曾經像是「一條龍」的中華商場已被拆除,「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連棟三層樓的大型商場,只留在老台北人的心中——還有吳明益的筆下。

「『小不點,我告訴你,我所有的魔術都是假的,只有這個小黑人是真的。因為是真的,所以我不能說。因為它是真的,所以跟別的魔術不一樣,也沒有什麼祕密好說的。』……我第一次上到商場的天台,被天台的景色迷住了……」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低沈溫柔的嗓音環繞四周,看著眼前的中華商場的老照片、門牌、印章、營業登記,即便是沒見過中華商場的人,也仿若可以透過吳明益的眼,一窺曾經來客川流的奇異空間。

《天橋上的魔術師》於「聲音絕版品」展區中的陳設

52赫茲的孤單與群聚

一般鯨魚的發聲頻率在10到39赫茲之間,只能發出52赫茲的鯨魚,則無法傳達自己的聲音……這構成了最後一展場的名字「回憶.52赫茲」。展覽邀請52位作家寫下記憶中的聲音,在展覽時投影手寫字、播放朗誦聲音。集合了52人份的孤單,似乎就成了一種新的情份聚合體。

展覽也邀請所有人寫下自己記憶中的聲音——在偌大的城市裡,每個個體在不同的關係中若即若離,難免都有一些說不出口的寂寥。在這裡,你可以看見別人的聲音,也可以留下自己的聲音,讓這場展覽更加完整。

由52位作家寫下記憶中的聲音,讀者可挑選自己喜歡的句子

「耳朵帶路:台北街道尋聲」展覽看完後,別急著去搭捷運、公車。剝皮寮附近的龍山寺、華西街、青草巷、東三水街市場、新富町等地,也都飽含台灣的歷史,值得大家多留點時間,四處尋寶,創造自己與台北城市空間的體驗。

「走進老街道的空間,好像會進行一種儀式,穿越時光。」陳美桂的話很適合為這場展覽做一個註解:「我們最關心的是記憶:每個人來到城市的時間、對於城市的探查,會走過不同時間軸,留下不同時間記憶,關於情感,或關於你相對應的人事物。」

「回憶.52赫茲」展區中投影作家的手寫字

空間與人,人與記憶,記憶與文字,文字與聲音……層層疊疊的關聯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台北的繁忙之中,找到自己獨有的一席之地。

「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臺北文學季 主題特展

• 時間:4/26(五)~5/19(日)

•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5號)

• 定時導覽:週六日 14:00 服務台集合

【特展講座之1】 街道拾聲──我與城市的故事

• 與談人:雷光夏 演唱×馬翊航 主持×陳又津×盛浩偉×黃麗群

• 時間:5.11. ㊅ 15:00-17:00

•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

【特展講座之2】 喧囂又安靜的城市──從中華商場談臺北消失的聲音

• 與談人:李明璁 主持×郝譽翔×張萬康

• 時間:5.18. ㊅ 15:00-17:00

•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

【更多內容

延伸閱讀

• 2019台北文學季》飛越稻田與水圳──穿越台大與空軍陳跡的文學行旅

• 話題》台北文學季特展「戰鬥吧!文學青年」,一窺文學奬的光明與幽闇

• 漫畫評論》數位資訊加值應用,從巴黎聖母院到台灣老照片,從「歷史地圖散步」到「CCC創作集」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