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

發稿時間:2010/05/15
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
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
作者|姜秀瓊、關本良/企劃、導演、拍攝,漫遊者編輯室/編撰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0/04/22

  攝影師李屏賓一路跟著知名導演侯孝賢拍了許多電影,讓侯導的電影色澤特別有質感,他後來也成國際名導爭相合作的大師級電影攝影師,《乘著光影旅行》就是電影導演姜秀瓊、關本良跟隨李屏賓工作行程,花了3年時間踏過台港中日美加挪威所拍的紀錄片,同時出版紙本書,要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這位優秀的電影人才。

  李屏賓的攝影有兩大特色,一是軌道攝影的推軌,令人感覺不到鏡頭在移動,不會干擾人看電影,不像好萊塢的推軌有些很誇張,甚至僭越畫面和劇情;二是打光細膩,盡量用自然光,能不打光就不用,但自然光很難控制,藝高人膽大的他在拍侯導《千禧漫波》酒吧戲時,忽然趨前請演員舒淇不要把爆米花吃那麼快,原來,舒淇手裡的爆米花是用來打光到演員臉上的道具。

  與法國導演吉爾.布都二度合作,在加拿大拍攝《今生,緣未了》時,一位電影經驗長達25年的資深燈光師,非常折服李屏賓的打光方式,因他令演員臉上光線與色彩永遠精確且恰到好處。拍完後,他特別問吉爾「我幹了25年都還做不到,他是怎麼辦到的?你可以告訴我嗎?」而全片以日光片拍攝的大膽創意,更令美加兩國沖印廠與法國團隊震驚不已。

  獲得海內外許多電影獎項的李屏賓,長年離家在外,使得兒子看到電視中爸爸即將上台領獎時就把電視關掉,這是他為電影事業所付出的犧牲。沒有機會看紀錄片的人,透過本書可以了解電影工業的「台灣之光」,也思考書中所提「攝影可以留住什麼?」「電影可以把人帶到那裡?」等哲學問題。

文章節錄

用光影作畫

  我拍的時候,

  只是想表現一個,

  景物依舊,

  時光流逝,

  人事已非,

  生命還有希望,

  一點點光。

──李屏賓

  要做一個攝影師,第一個你要了解燈吧。

  李屏賓說。

  不觀察光影,你永遠不容易掌握到好的光影。這些東西就是這樣,你不關心它,它不會是你的。就像工匠的手藝一樣,你問他這個手藝怎麼樣,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做起來就靈巧與純熟,而且,不用什麼思考,就會自然地直接傳達出來。比方一個花瓶,有許多工匠手藝在上面,一筆一劃。他做一樣的花瓶,幾乎每個都不一樣。

  李屏賓喜愛陶瓷,在異國工作的空檔,他揹著一個黑色大帆布包,配那一身招牌的飛行員夾克、牛仔褲,上街,在跳蚤市場、假日市集,找陶瓷。他在裡面學質感、學手勁、學裡面捉摸不到的光影,摸久了,就學會了老匠人對色彩的直覺。

  用他自己的話說,可能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對光色的喜愛,也是從很多面累積的。

@找回真實光影

  攝影即是用光影作畫。李屏賓觀察,每天的光從不一樣的地方,進入不一樣的房間裡面,每個房間都有自己本來的氣味,但每次拍攝的時候工作人員一進去,架上一個燈兩個燈,幾個燈一打以後,這個房子不見了。

  房間裡原來的質感、色塊和氣味,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沒有了。光雖然打得很漂亮,但真實的味道太少,也就是說,生活不見了。這房間完全是個假的。

  在他看來,好萊塢式的豐滿光色雖然讓人看到很好的質感,但是我們的生活條件,跟西方人是不同的,而我們生活裡的那些光色,也不像西方家庭。

  因此李屏賓嘗試,再把那些真實光影跟人物放在一起,「我希望把我認識、知道的那些光色,盡量在影片的不同場景裡面,能夠找回來。因為,有一種味道,只有在生活中你才會感受到。」

  他說的是《童年往事》。

  這部電影,很自然地呈現真實的光色,用了許多生活的燈光來當現場燈。同理,他常看到許多因為天氣變化造成的微弱光或顏色,拍片時也盡量想辦法把這些留下來。那個是打不到的,李屏賓說。很多燈一開的時候,這些顏色就不見了,都被吃掉了,消失在亮的光色裡。

  這些電影裡打不到的光,打在《童年往事》裡,也打到了許多人的心。母親開著小檯燈寫信,眼角有淚光;在微微光中,隔著蚊帳,阿嬤揮著蒲扇,陪孫入睡;早晨掀開大灶上的鍋蓋,裊裊熱煙下的,清晨的光。這些光影,造就了李屏賓說的,生活的氣味,造就了台灣新電影裡最動人的「真實」。

  而他自己笑說,這叫,彩色黑白片。

  因為總是陰陰的、暗暗的、欲言又止的,一切心緒卻滿在其中。如《戀戀風塵》裡的火車,穿越隧道,忽明忽暗,鏡頭不動,只讓光影微塵隨列車搖晃、前進,主角阿雲與阿遠青春的酸澀,卻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山洞,慢慢清晰,慢慢透徹。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