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未必高 陸生棄大學
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讓孩子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社會,原因很多,但背後的「根」是,學生家庭和學生本人認為,他能上的大學不能改變他的命運。
文/馮 昭 (中央社駐北京記者)
1998年,中國大陸的大學招生人數為180萬人,1999年擴招比例達47%,並逐年增加。2003年,大學畢業生只有212萬人,2005年增至338萬人,2009年突破600萬人;今年,中國大陸大學畢業生699萬人,比2012年又增加了19萬人。而統計顯示,大陸今年的工作機會大約比去年減少15%。
在2011年以前,包括發生全球金融海嘯的2008年和2009年,中國大陸連續10餘年經濟高速成長;但在2012年,受到全球經濟不振拖累,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罕見保八不成。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又略調降大陸今年GDP成長預測為7.75%。
工作機會減少,大學畢業生增加,大陸媒體用「最難就業年」形容大陸大學畢業生今年的處境。然而,大陸的企業又頻頻發出「技工荒」呼聲,抱怨得不到教育體系的有效支援。一邊是好不容易念完大學卻找不到工作,另一邊卻說找不到人,這是哪裡出了問題?
與台灣的孩子類似,大陸大部分高中生選擇大學科系是根據父母或朋友的建議,有的是靠自己想像。大學也面臨要培養通才還是專才的抉擇。或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學教育不是職業訓練場所」的想法普遍存在於各大學,是對是錯有得辯論,但現實狀況是,人文學科畢業生遭遇較大就業瓶頸。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大陸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主要就業機會集中在低端製造業,而通才教育下產生的大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往往不符合當前求才需求。許多年輕人一畢業就想有好職位,也不願從事辛苦的工作。
而企業需要的技術培訓,又得不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大學擴招,職業教育人數銳減,大陸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相對較少,再加上職業教育不受重視,學生來源短缺。中國教育政策學院執行副院長龐麗娟表示,職校畢業生不能考公務員、不能考研究所、不能升等,這三條就足以讓家長不選擇職業教育。
雖然整體來說,家長還是希望孩子進大學,不過在近幾年,農村學生放棄考大學的比例有增加現象,部分農村學校棄考比例達30%。
上不了一流大學 前途一樣渺茫
大陸的中國廣播「中國之聲」節目,曾經訪問福建省福清市三山中學的孔老師,該校很多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選擇出去工作,放棄考大學。孔老師說:「因為我們是一所鄉下的普通中學,我們的生員素質應該說起點比較低,他們在升學上想考個『二本』(指非省級重點大學)很難,這樣他們就比較現實,家長也支持他們早點走上社會……現在我們也覺得可以理解他們的選擇。」
大陸稱四年制大學為「本科」,對於大學的辦學績效民眾習慣用「一本」、「二本」、「三本」區分。上不了一流大學,那麼上了大學也前途渺茫,這是擺在許多農村考生和家長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位河南的學生家長在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節目訪問時,說到為什麼讓孩子放棄考大學。「學習不好(指功課不好)。他幾個堂兄弟都出去打工(工作)了,我看著不錯。考上大學,在外面還沒有學了技術打工掙錢多……像俺農村人肯定找不著啥工作。」
表面上,這位家長的意思是,早點學技術找工作,還可能多賺一些錢;否則將來上了大學,也未必能夠找到工作,或者未必能找到一個錢多的工作。
實際上,農村考生的選擇很無奈。因為部分農村學校師資缺乏,至今還是一位老師同時教語文、數學等課程,有的孩子幾乎沒有接觸過英語課,幾乎沒有親手做過化學、物理實驗。
相形之下,城裡的學生有優質教育資源,而且大陸考大學的分數線不是全國一致標準,不同省分學生報考,最低錄取分數不同,北京等大城市因為大學數量多、選擇多,當地學生可能適用相對較低的分數線。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