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滑出焦慮深淵 拯救被手機餵養的童年

海德特在書寫《失控的焦慮世代》過程中,聽到太多可怕的故事。快樂的女孩獲得第一部智慧型手機後,被推播無數過瘦KOL、厭食內容,開始出現飲食失調甚至嘗試自殺。
文/葉冠吟 (中央社記者)
「你的孩子快樂嗎?」
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情緒困擾等數位健康瘟疫,正快速地蔓延在手機餵養世代的兒童身上,不分國籍、性別,讓他們的身心健康頻頻亮紅燈。
演算法偷走Z世代童年 虛擬社交綁架真實人生
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為探究Z世代孩童心理疾病起因,推出新書《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並試圖找尋對策。2024年出版後旋即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亞馬遜(Amazon)暢銷書榜首,今年也成為總統賴清德在台北國際書展必買書單之一。
海德特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他指出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普及,讓孩子們經歷「童年大重塑」。
1980年代「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式微後,2010年智慧型手機的流行把孩子推向「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他們被吸入虛擬世界,對實體社交感到不安,容易與過度美化的他人形象比較,導致自我價值降低。按讚與評論機制也使他們對外界認可變得過度敏感。
海德特在書寫《失控的焦慮世代》過程中,聽到太多可怕的故事。快樂的女孩獲得第一部智慧型手機後,被推播無數過瘦KOL、厭食內容,開始出現飲食失調甚至嘗試自殺;男孩則對網路電子遊戲與色情影片上癮,被剝奪玩耍、睡眠及學習時間。
美國青少年(12歲至17歲)重鬱症患病率顯示,2010年至2021年間,女孩憂鬱比例成長145%、男孩則成長151%,兩者自殘、自殺傾向明顯攀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惡化現象不限於美國,英國、紐澳、加拿大與北歐也出現同樣情況。
16歲前禁用社群媒體 放下手機從教室開始
有鑒於此,海德特提出四項改革建議,第一項是「14歲前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
海德特認為孩子在14歲前,家長應該提供基本款手機,以延後他們整天掛在網路上,「一旦給了他們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這些設備將成為他們的生活重心」,已為人父的他苦笑道:「至少等到14歲再讓孩子與童年告別。」
第二項是「16歲前禁止使用社群媒體」。國中小時期,孩子正處於文化學習與風險評估的關鍵敏感期,海德特期盼,先讓孩子度過大腦發育最脆弱階段,再來接觸社會比較的洪流,以及演算法推播的網紅,別讓他們太快被奇怪、醜陋的內容轟炸,甚至被意圖不軌的成人聯繫。
海德特更在書中舉證歷歷,社群媒體巨頭為增加用戶參與度數據,透過各種設計機制誘發孩子對平台上癮,儘管宣稱會加強審核門檻、刪除不良內容,它們仍持續放任孩子謊報年齡登入。他在採訪中更嚴厲強調,對抗大型科技公司需要集體力量,得靠家長、各州及各國發起訴訟,正視問題。
第三項為「無手機校園」。海德特認為學校是讓孩子專注學習與「真實」人際互動空間,建議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將手機、智慧手錶等鎖進指定區域,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與老師身上。
最後一項是「讓孩子自由玩耍」。現代社會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減少了他們自由探索和玩耍時間,但這是孩子發展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會社交、獨立性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方式,「美國家長很難做到,台灣家長更是,但我們都必須退一步」。
海德特表示,這四項改革只要有多人願意同時進行就不困難。例如在中小學實施無手機校園、充分玩耍政策幾乎不花錢,至少遠低於僱用更多心理治療師,就能達到預防小孩心理健康亮紅燈。
青少年自殺率大幅飆升 填滿的課表掏空了童年
而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台灣孩子,也同樣飽受這場心理瘟疫折磨。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國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2013年至2022年間,15歲至24歲年齡層粗死亡率(每10萬人口)從5.2%攀升至10.7%;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成果報告裡更顯見2017年至2022年間,國小學齡層自殺通報數飆升逾10倍。
看著國中小學生被填滿的課表,以及無須擔心招生的補習班街區,海德特期待讓孩子撥出大量時間、不受監督玩耍的提議,要在台灣落實難度極高。
「我非常難過東亞的孩子幾乎沒有童年,大量時間都花在學習」,海德特透露妻子是韓裔美國人,因此他對亞洲教養方式很熟悉,特別語重心長向亞洲家長說:「請給予孩子更多時間玩耍,這對培養社交能力與學習非常重要,充足睡眠也是。」
他觀察到亞洲家長似乎把童年視為一場競賽,想讓自己的孩子考上最好學校,並視其為成功途徑,「但這是帶有巨大人性代價的可怕錯誤」。大家應該把童年視為集體努力的過程,一起讓孩子成為「成功的人」,而非僅是考高分、進入頂尖學校,若孩子因此感到憂鬱或社交能力不足,絕非成功公式。
海德特也表示,如果亞洲家長這麼在乎成績、成功,那就更必須移除會分散注意力的社群網路、智慧型手機,「它們對教育的破壞性極強」。
智慧手機等同數位鴉片 玩遊戲培養孩子人際力
過去也有家長會刻意餵食孩子少量鴉片或酒精,讓他們安靜,自己才能好好工作。海德特分享,此時就需要思考什麼更為重要,「是你的工作?你的休息?還是你孩子的大腦發育?」
研究指出,智慧型手機會活化腦部「酬賞中樞」、刺激多巴胺分泌,作用就和成癮性藥物差不多,遑論後續衍生的身心健康問題。海德特表示一旦給予孩子智慧型手機,就會摧毀他的專注力並產生依賴性,讓他們無法在沒手機的狀況下正常生活。
「事實上,孩子是能自己找樂子的」,海德特認為家長可以選擇提供無電池玩具、無電子屏幕,創造同齡玩伴相處空間。
他積極鼓勵家長與其他家庭合作,為孩子建立同齡社群,在下午或週末一起奔跑玩耍,這種活動對孩子身心發展至關重要。至於擔心與孩子不在同一處時如何保持聯繫、確認安全,海德特認為可使用僅限撥打電話、發簡訊功能的翻蓋手機或電話手錶。
海德特也對台灣家長喊話:「我希望台灣的父母停下來想一想:我所做的事,真的是為了孩子的長遠利益嗎?還是只是為了跟上其他人?」
海德特指出若是後者,容易陷入無法逃脫的惡性循環,這是一場沒人會贏的危險遊戲,「如果希望國家變得強大,下一代就需要更有創造力;希望孩子幸福有成就,就必須停止遊戲、改變規則」。
「單打獨鬥,我們是無法實現目標的」,他透過寫書、建立Free the Anxious Generation網站,試圖與大眾對話、凝聚集體行動,牽起大家的手共同守護孩子們。海德特認為給予孩子信任,會讓他們成長得更快,更期盼集大眾之力推動改革,讓數位健康危機下的孩子變得更健康、快樂,生活更有意義。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