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打造最先進移民法 招手專業人士解缺工
人口老化、少子化、嬰兒潮世代退休造成嚴重的缺工問題,德國以訂出「歐洲最先進的移民法」為目標,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到德國就業。
文/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去年3月,俄國大舉出兵烏克蘭後不到一個月,統一後新建的柏林中央火車站出現前所未見的景象:來自波蘭的火車一班接一班駛進月台,每天上萬名以女性、兒童和老年人為主的烏克蘭難民提著行李、棉被走進車站內緊急設置的接待中心。一年多後,德國已收容110萬的烏克蘭難民,人數還可能增加。
2015到2016年,敘利亞內戰引爆歐洲難民危機,德國邊境的火車站最高峰時每天也湧進上萬名中東難民,目前仍留在德國的敘利亞人同樣也將近100萬人。
接納難民搞雙標? 烏克蘭、敘利亞兩樣情
對這個人口8,300萬的歐洲國家來說,激增的難民多年來一直是社會的焦點。因俄羅斯入侵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戰爭開打至今一年多,德國多數民眾還是張開雙臂歡迎他們。相反地,取道地中海的中東和非洲難民,人數雖有增無減,處境卻愈來愈糟。
以今年3月為例,首次提出難民資格申請的中東和非洲難民多達2萬5,000人,主要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土耳其三國,人數比幾個月前還多。整體來說,德國社會對這些難民的接受度有下滑趨勢,地方政府不時抱怨接納容量逼近上限,為分配和經費的問題爭執不休。
根據阿倫巴研究所(Allensbach Institute)民調,在2015年難民危機高峰時,52%民眾贊成給予難民庇護,39%認為應該限制入境人數;如今同意的比例跌到39%,反之認為應該限制的增加到49%。
目前看來,限制難民人數已勢在必行,德國與南歐各國合作,在難民抵達歐盟邊界時即進行初步的身分審查、不通過即拒絕入境是最有可能的做法。
打造歐洲最先進移民法 吸引專業人士赴德就業
相較於難民,德國對外來移民的態度近年轉趨開放,尤其歡迎專業人士。人口老化、少子化、嬰兒潮世代退休造成嚴重的缺工問題,尤其資通訊、電子、看護等行業需才孔亟。根據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研究,儘管經濟受到疫情和戰爭的衝擊,德國去年有多達63萬個工作找不到人,其中貿易、觀光、服務業的職位空缺是一年前的三倍。
學者多年來疾呼,唯有吸引更多移民才可能解決缺工問題,生活和財富水準也才能維持。事實上,自從2012年德國實施歐盟的藍卡制度、開放歐盟外公民工作和居留以來,在德國工作的外國人數就大幅增加。據聯邦統計局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在德國工作的非歐盟外國人有35萬人,人數相當於2010年的四倍,主要來自印度、土耳其和俄羅斯,其中四分之一持有藍卡。
藍卡主要針對學歷被承認、從事職業也與學歷相符合的外國人,只要德國公司聘用、年薪也達一定水準即可申請,透過簡便程序方便專業人士進入德國職場。德文程度達中級、工作滿21個月後,持有藍卡者還可申請永久居留,規定較一般工作滿五年才能申請永居寬鬆許多。
為與加拿大、澳洲、英國等英語國家競爭,吸引高技術人才,德國近來改革移民辦法,最近又打算修改2020年3月才實施的《專業人士移民法》,透過降低藍卡年薪低標、放寬技職教育證照承認門檻、引進計分表等方式,以訂出「歐洲最先進的移民法」為目標,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到德國就業。
全球第二大移民國家 「新德國人」仍覺隔閡
不過,德國住宅不足問題嚴重,尤其在柏林、漢堡等大城市一房難求。此外,不少外國人覺得德國人不友善,融入德國生活遇到困難。嚴格來說,德國早已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口四分之一有移民背景,也就是自己、或父母其中一人出生時不具德國公民身分,但仍有不少人難以接受德國是一個多元的移民社會。
根據德國第一電視台(ARD)4月公布的德國趨勢民調,僅三成民眾認為外來移民對德國利多於弊,約半數民眾認為弊多於利;尤其難民的部分,一半民眾對難民感到恐懼。
不過,另一方面,社會大眾明白唯有移民才能解決缺工的燃眉之急,四成民眾支持政府加倍努力,招攬專業人才移民到德國。
在柏林洪堡大學(HU Berlin)任教的德國融合和移民研究中心(German Centre for Integration and Migration Research,簡稱DeZIM)創辦人佛魯塔(Naika Foroutan),本身也具移民背景,父親是伊朗人,母親是德國人。多年來,佛魯塔在媒體上鼓勵社會大眾接受德國是移民國家的事實,強調德國已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移民國家。她自己也起身力行,稱移民父母的兒童是「新德國人」,鼓勵大眾努力將他們融入德國社會。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