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賤傷農的血汗迴圈 法國的農業改革路
法國農業就像一艘外觀宏偉、內裡鏽蝕的大船,船工日以繼夜工作,只拿到不符比例報酬。法國政府去年頒布新法整頓,但農民對改革並非全盤贊同,而歐盟可能刪減的補貼,更是農人心上壓著的一塊大石。
文/曾依璇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今年2月,民調機構Odoxa-Dentsu Consulting替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及《費加洛報》(Le Figaro)調查發現,多達85%的法國受調者對農人抱有好感,覺得農人勇敢、熱情,對社會很有貢獻。
然而三年前,在春季最大的展覽活動「農業大展」會場上,一塊黑白標語特別引人注意,上面寫著「我是牧人,我活不下去了」。
收入低負債重 逃不出的惡性循環
根據法國公共健康局2011年的調查,平均幾乎每兩天就有一名農人自殺,自殺死亡率比全國平均高了20%,在牧牛業和酪農業甚至高了30%。
作為歐洲最大農業生產國,法國農業2018年產值達730億歐元(約821億美元),約為歐盟整體的16.9%,然而法國的農業卻像一艘外觀宏偉、內裡鏽蝕的大船,船工日以繼夜工作,只拿到不符比例的報酬,經受不住的人就跳船,新血也不願加入。
法國共有44萬8,500名農人,正以每年1.5%到2%的幅度逐漸減少,而且約半數農人年齡超過50歲,可以想見再過幾年就要陸續退休。
農人收入低、工時長,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根據農業保險互助會(Mutualité Sociale Agricole)2016年的調查,農人平均年收入為1萬5,000歐元,平均每月1,250歐元(約新台幣4萬3,912元),比當時的法定基本工資1,466歐元還低一大截,甚至約三成農人每月賺不到350歐元(約新台幣1萬2,295元)。
而且,比起一般勞工每週35個法定工時和每年最多五週帶薪假,農人工作60到70小時是常有的事,半數農人找不到人手輪替,因此無法休長假。
法國政府於2014年起提供24小時免費電話專線,專門傾聽農人心聲,還有協助農人紓解心理壓力的非政府組織,歸納出農人求助的原因常是負債過於沉重。
若繳不起銀行貸款,沒錢請獸醫,農產價格又太低,入不敷出,農人只好燃燒生命,更賣力工作,久而久之發現脫離不了負債的惡性循環,可能就走上絕路。農產價格過低是長期問題,法國農人多次抗議,寧可把蔬果、牛奶傾倒在路上,也不願以不敷成本的價格賣給大型零售商及食品加工業者。
扭轉買家市場定價機制 推展生態農業轉型
全國農人工會聯盟(FNSEA)要求政府維持農產價格合理穩定,並保護法國農業,不要進口太多農產品,這些訴求對於希望盡可能壓低進價的零售商及食品加工業者來說有如肉中刺,但農民的憤怒和困境已達頂點,政府終於在2018年11月頒布修正後的《農業暨飲食法》。
這套法規主要目的是確保農民獲得應有報酬,消除失控的價格戰,同時促進飲食健康。據此,政府可規範零售商的促銷活動,提高售價最低門檻,也就是零售商訂定的最低售價至少必須比進價高10%,避免賤價傷農。
此外,過去通常由食品加工業者喊價,農民被動接受;新法實施後,可由農民提出生產成本作為訂價依據。新法也鼓勵有機飲食及生產。消費者和環保人士雖然樂見這一點,但部分農民認為,有機生產成本較高,不利於競爭。
農民對政府的新法改革並非全盤贊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今年2月參觀農業大展時承諾,不會簽署不符歐盟標準的農產貿易協定,但同時要確保農業轉型,更顧及生態。
舉例來說,法國政府預計於2020年底前禁用以嘉磷塞為基底的農藥。嘉磷塞對農民來說是便宜又有效確保收穫量的農藥,目前很難找到替代品,是政府政策與農民之間的矛盾之一。
長期仰賴保護傘 補貼恐刪怨聲四起
農民擔心的另一項變革是歐洲共同農業政策(PAC)。這項制度始於1962年,用意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及鼓勵生產,確保歐洲糧食安全,主要措施是直接補貼農民,這部分預算就占了整項政策預算的70%。
歐盟2014年到2020年期的共同農業政策預算為4,080億歐元,歐盟執行委員會打算把2021年到2027年期預算降低5%。
法國作為這項政策的最大受惠國,受到的打擊會最重,估計農民可獲得的補貼會比2014年到2020年期顯著減少8%。隨著歐洲糧食生產可自給自足,有專家認為,這項政策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不該繼續拿如此龐大的預算補貼特定產業,應轉移到氣候、邊境等更急切用途。
歐盟數十年來陸續改革補貼方式,並有意把補貼責任下放給各成員國自身。然而,部分農民已太過依賴補貼,政策一改,應變不及的農民收入劇減,每次改革都有人上街抗議。
新的共同農業政策預算案會於今年5月選出新一批歐洲議會議員後再議,但一般認為刪減預算勢在必行,這會是未來數年法國農人心上壓著的一塊大石。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