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經濟成長 不能犧牲公平
貧富差距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犯罪率變高,貧窮人自殺率變高,以及政治不穩定。學者林宗弘形容貧富差距的困境「就像慢性病一樣,不會要你的命,卻得好好調養」。
文/張淑伶、鄭伊君(中央社記者)
隨著每個人職業類別、年齡與教育程度以及本身掌握資源的不同,社會上有貧富差別是很自然的現象,甚至還能激勵經濟成長;但因投機或剝削他人而成就的巨大財富,則凸顯社會不公,讓執政者不敢忽視。《全球中央》雜誌專訪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宗弘,從社會學者的角度談貧富差距的影響,以及台灣在縮小貧富差距上可以努力的方向。
貧富差距引發政治動盪 殷鑑不遠
林宗弘說,貧富差距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社會的犯罪率變高(因為覺得社會公義蕩然無存,相對剝奪感作祟下,合理化自己的犯罪行為),貧窮人的自殺率變高,以及政治不穩定。不管是中國大陸、中東國家、被地震這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海地、還是從前的拉丁美洲,都是貧富差距威脅國家安定的例子;正因為如此,雖然各國制定貧窮線的標準不一,卻都很重視代表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近來專注災難社會學的林宗弘說,貧窮人的生命風險較高,即使是天災、生病這些看起來與貧富無涉的事情,也反映出窮人的弱勢。美國卡崔納風災就是很好的例子,風災死傷者多為窮人,因為他們只住得起低窪地區,不像有錢人把房子蓋在山坡上,所以颶風來時就受害;這次日本福島核災也是一樣,會住在福島核能電廠附近的居民,大多比較窮困,只能選擇這種環境居住。
如此看來,貧富差距對社會的影響很全面,並不只是個人財產多寡的問題而已,林宗弘形容貧富差距的困境「就像慢性病一樣,不會要你的命,卻得好好調養」。根據主計處資料,2009年台灣最窮5%家庭的平均年所得只有5萬1,000元,最富有5%家庭平均年所得為382萬2,000元,兩者差距近75倍,創下歷史新高。高低兩端家庭所得差距惡化,主要是富者在掌握土地、股票、企業等各種資本的情形下更富了,貧者在全球化衝擊和缺乏社會資源保護的情況下則更加貧困了。除了極端的貧富族群外,一般受薪階級的薪資高低近年也有變化。
及早防範 台灣要避免步上歐洲後塵
林宗弘說,台灣目前的社會中,擁有技術的專業工作者(如工程師、醫師)和非技術工人(如餐飲服務業員工)間貧富差距擴大,低技術者很可能成為失業者或低薪工人。「技術的有無」是影響薪資多寡和工作穩定性的關鍵。2008年以後,全球化的效應越來越明顯。林宗弘的研究發現,對中國投資愈多,雖然從事兩岸貿易的管理階層收入越高,但整體來看,台灣人的實質工資越低;資本外移得越厲害,失業率越高。
「如果未來台灣四年、八年不做好防範,我們就會像歐洲國家一樣,走向失業率高、貧富差距惡化的道路,」林宗弘說,為了因應產業外移、高失業率問題,又必須投入大量金錢建構社會安全網,導致國庫和公債壓力大增,這就是當今歐洲面臨的困境。
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同時兼顧社會公平和國家財政收入,林宗弘說,未來這幾年,台灣政府一定要做的三件事是:一、調高薪資。二、增加稅收。三、解決少子化問題。否則國家財政會很危險。台灣課稅已經低於許多國家,對資本家又採取減免措施,勢必引發財政問題。調高薪資不能單靠政府命令,工會的協商能力也很重要,林宗弘說,台灣的工會組織率太低,沒有發揮極大效果,反觀韓國工會是亞洲最強的,他們的整體薪資也持續提升。
貧富差距惡化是全球普遍現象,但還是有例外。林宗弘舉例,法國是少數貧富差距在減少的歐洲國家,丹麥、荷蘭也是少數薪資占GDP的比率上升,顯示經濟成長有回饋到人民勞動所得的國家;而這些國家,都有國家強勢經濟干預、社會福利完善及勞資協調的傳統。此外,過去這十幾年來的墨西哥和魯拉治理下的巴西,都是政府刻意用大規模社會福利縮小貧富差距,而又能帶動經濟成長的例子,值得台灣參考他們的做法。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