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漢學獎狄百瑞 論文一修40年
唐獎漢學系列報導2(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唐獎漢學獎得主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的儒學研究,始自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他的博士論文經過長達40年的增修,才正式出版,可見他作學問的嚴謹態度。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長黃進興表示,從五四運動以來的洗禮,儒家文化一度被視為封建落後、阻礙進步,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尤其如此。
然而,隔了一個大洋,一生都在美國作研究的狄百瑞,得以擺脫這些政治激情,對中國文化本身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並指出儒家的一些觀念,其實也有現代的自由、民主觀念的影子。
黃進興回憶,在一場朱子學國際研討會上,大陸著名大儒馮友蘭,因和共產黨走的近,遭其他學者排斥,只能和兩個女兒落寞地用餐,場面相當難堪。後來有兩位學者看不下去,前往陪伴馮友蘭,其中一位是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另一位就是狄百瑞。
在黃進興的印象中,狄百瑞個頭高大,講話很有力道,晚輩和他對談都會有些害怕。他作學問相當嚴謹,研究「明夷待訪錄」的博士論文,修了40年才正式出版,一定要非常有把握才出手;狄百瑞召集的研討會,參與者都是一時之選,每個演講題目都經過仔細推敲,絕非親朋好友隨便湊湊就開會。
黃進興說,狄百瑞研究漢學,把儒家文化介紹給西方,但他一點也不「naive(天真)」,他也理解儒家的侷限,不乏誠懇批評。例如狄百瑞分析「明夷待訪錄」的「善法」觀念,接近西方的法治,而非東方傳統的人治,但仍缺乏「社會契約」的概念,並未闡揚執政者的權力來自人民的同意。
除了自己作學問,狄百瑞還是一個很好的「學術企業家」,黃進興說,狄百瑞還相當善於組織學者一同打拚,「像是要建立一個empire」,狄百瑞為漢學作了很多「基礎工」,例如主持東方經典翻譯計畫,翻譯了150多本典籍。
狄百瑞相當重視學術研討會,每次都能發揮影響力,募集到足夠的經費,把各國頂尖研究者集中到一個舒適的環境開會,例如夏威夷、義大利,這些會議論文集不是開完會就束之高閣,往往變成博士班必考材料。黃進興幽默地說,「你知道的,人文學者有時需要這樣的環境,才能產生火花。」1050620
※你可能還想看:
獨排眾議 狄百瑞主張儒學非現代化阻礙
美國倡導新儒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狄百瑞倡文明對話
- 2017/10/12 14:45
- 2016/06/20 12:01
- 2016/06/20 11:05
- 唐獎漢學獎狄百瑞 論文一修40年2016/06/20 10:42
- 2016/06/20 10:08
- 2016/06/19 1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