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水果店

發稿時間:2025/08/22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作者|李文雄
出版社|這邊出版
出版日期|2025/08/20

本書作者李文雄是台南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經營者,從日本時代、美援時期、經濟發展期到現代;從南門市場的攤子到府前路的竹仔厝;從賣水果與擔仔麵發展到月結包飯服務,涵蓋水果與冰品、青果批發與零售,他在書中細數家族記憶與經歷,娓娓道出近八十年來的果實人生。如今傳承三代的莉莉,是在地人家喻戶曉的老字號水果店,也是觀光客趨之若鶩的知名冰品店,除了有香甜多汁的水果、清涼透心的冰品,還有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與青春時代,刻印著府城最甘美的集體記憶,以及彌足珍貴的歷史腳跡。

內容節錄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美援時代下府城第一杯鮮榨果汁

戰後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諸多動盪, 不只影響著我父親所經營的南台物產公司和我們家的貼食生意,竹仔厝隔壁的愛國婦人會館更是首當其衝。當時日本赤十字社將各地的愛國婦人會館全部移交中華紅十字會,一九四六年,國民黨向台南市政府借用原愛國婦人會館前棟辦公,由國民黨台南市黨部進駐,後棟宿舍部分仍留給紅十字會使用。一九四八年,國民黨市黨部又將前棟租給美國大使館新聞處,導致地上物產權發生糾紛,經過兩年多的交涉,政府將會館後棟「不定期無償撥借予紅十字會」,前棟則仍出租給美國新聞處,至此,這項糾紛總算平息。

儘管穿和服的日本婦人前腳剛走,穿軍服的美國大兵後腳就來,但不管時局怎樣變動,語言和人種怎樣不同,對我的父母親來說,最要緊的,仍然是顧好一家溫飽。

當時我的大姊基密正就讀省立台南家職(現在的家齊高中),聰明又伶俐,是母親生意上的好幫手,每天放學後就跟著母親顧店,幫忙賣水果、顧麵攤,母女間的情誼不僅宛如姊妹,更培養出了深厚的革命情感。而且大姊不只聰明,還很有生意頭腦,不時會向中盤商批一些肉桂、甘草、糖果回來,到學校賣給同學賺取零用錢。一九五○年畢業後,她更一度在美新處處長家幫傭(那位處長的名字很好記,我們都叫他孔固力棟),半年後又被介紹去美軍合作社服務。

在那個物資匱乏、百廢待舉的時代,一牆之隔的美軍合作社卻像一座處處是驚喜的物資天堂,充斥著我們不曾見過的新奇食物與精巧機器,像是巧克力、牛肉乾、咖啡豆、相機等,在在展現西方世界的富裕和美好。尤其當時府城還沒有水果店在使用果汁機,大姊靠著在美軍合作社任職之便買到了一台,並且利用這台西方來的新式機器,用自家水果打出第一杯新鮮果汁!

當時不只沒有果汁機,一般民眾也鮮少想到水果可以用「喝」的,然而就在這棟低矮簡陋的竹仔厝,一個小攤子前所未有地販賣起新鮮果汁,許多好奇的民眾因此跑來店裡爭相排隊,就為了喝上一杯現打的果汁,這是府城當時的創舉,也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果菜攤蛻變的開始。

除了西瓜、木瓜這些尋常的水果可以打果汁,後來還出現了一項很特別的水果,那就是酪梨。那時很少有水果店在賣酪梨,大多數台灣人對這種水果也還很陌生,只覺得吃起來沒味道,一點也不甜,卻不知酪梨油脂含量高、營養豐富,除了做成料理,打成酪梨牛奶更是美味可口。

早年麻豆鎮的文旦農家郭阿璘家裡就兼種酪梨,當時他的大兒子在美國讀書就業,經常見到外國人吃酪梨,讓他想起老家種的酪梨因為大家還不懂得吃而賣不出去,每逢夏天的產季,只能任憑果實熟成落地。於是遠在美國的大兒子打電話給父親,託在成大念書的弟弟將家裡出產的酪梨帶到我們店裡代售,因為「隔壁是美國新聞處,美國人看到就會買」。

沒想到這項在台南滯銷的水果,竟然真的受到出入美國新聞處的美國人青睞,老外不是來包飯,而是來買青菜、水果還有果汁,尤其是酪梨,台南基地的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成員到日本度假或出任務時,往往會大量採購。當時掌店的大哥為了應付他們的需求,每次都要專程到麻豆親自採收, 也把外國人吃酪梨的方法學了起來, 就此催生出向美國人取經的「酪梨牛奶」,也學會怎麼吃酪梨。但因為多數民眾對這種水果還是很陌生,即使擺在店面販售,未必有客人會選購,因此每到產季,大哥就會用毛筆在桃紅色紙上揮毫,在店面介紹酪梨的來源、吃法等。還記得當時亞航有位外省籍司機連先生,除了國語,英語也很流利,經常會載美國人來買他們愛吃的菜,像是萵菜、馬鈴薯、美國芹菜等,當然也包括酪梨,這時我大哥通常也會給這位司機一點小費。

儘管如此,那時吃酪梨的人口還是很有限,一直要到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積極輔導、推廣,以及前總統蔣經國親自品嘗並大加讚賞後,酪梨才逐漸成為麻豆鎮除了文旦、白柚以外最具特色的農產品,甚至鄰近的大內鄉也開始栽種,從台南逐漸普及到全台各地,成為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集中的水果之一,而且食用率年年上升。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