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48法則

發稿時間:2025/05/02
權力的48法則
權力的48法則
作者|羅伯.葛林、約斯特.艾佛斯
譯者|朱家鴻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30

不以道德為重、不以人情為本,卻又深入人性,極具啟發性──這本《紐約時報》暢銷百萬冊的經典之作,成書於一九九八年,是任何想要獲取、觀察或抵禦終極權力之人必讀的權力操作手冊。本書將三千年的權力歷史濃縮為四十八條關鍵法則,靈感來自馬基維利、孫子與克勞塞維茨等人的哲學思想,並借鑒了從季辛吉到毛澤東等歷史人物的經歷。 

所有法則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關乎權力的掌控與支配。不論你的目標是征服、保護自己,還是僅僅想理解這場權力遊戲的規則,本書都是你的理想指南。

內容節錄

《權力的48法則》

沒有人可以接受自己缺乏控制人事物的權力,無能為力會使人感到痛苦。權力總是多多益善,世上不會有人會主動削弱自己的權力,但在現代社會,露出貪戀權力的一面並大玩權力遊戲可能會惹禍上身。因此,我們必須裝出公平體面的模樣,把一切在細節裡,用和藹可親包裝狡猾,以民主隱藏手腕。

這種假面遊戲像極了舊世界王公貴族爾虞我詐的宮廷,綜觀人類歷史,宮廷的核心人物永遠都是手握最多權力的人,如國王、王后、皇帝、領導者等,而滿朝的臣子各個都如履薄冰,他們除了要侍奉上位者,還得小心提防,因為一旦諂媚過頭就會立刻被其他朝臣識破,導致自己淪為眾矢之的。因此,贏得上位者的青睞必須靠巧妙的手段,但即便你是最精於此道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身邊總是有人在密謀著要讓你出局。

即便如此,宮廷卻自詡是最文明、最精通禮教的場所,面對明目張膽的權力遊戲,所有朝臣都是一副嗤之以鼻的態度,並在暗地裡計畫做掉那些用力過猛的同事。朝臣面臨的困境如下:他們一方面要營造文雅有禮的形象,一方面又要運用巧妙的手法智取對手、擊潰政敵。最工於心計的臣子都懂得迂迴出招的道理,即便是要放冷箭,也要戴上由綢緞縫製的手套,嘴角也會掛著最和藹可親的笑。完美的朝臣從不訴諸威逼脅迫,也不會將自己的異心公諸於世,而是會靠誘惑、魅力、謊言與巧妙的手段達成目的,並永遠都給自己預留好幾條後路。在宮廷求生就像在玩一場永無休止的權力遊戲,除了時刻提防對手,還要運用謀略思維,是一場文明的戰爭。

現代人面對的困境和古代的朝臣如出一轍,我們必須塑造文明、舉止得體、崇尚民主與公平的形象,但如果完全按照遊戲規則,自己又會被聰明的對手輕鬆拿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外交官兼朝臣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曾寫道:「一個人若是想永遠當好人,最後勢必會被為數眾多的壞人擊潰。」宮廷雖然自詡為最精通禮樂的場所,但在其光鮮亮義的表面下翻騰的,卻是一口參雜著貪婪、嫉妒、欲望、恨意等暗黑情緒的熔爐。現代人身處的社會也喜歡標榜絕對的公平,但相同的醜陋情緒依舊在我們心中蠢動,這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現實。我們玩的遊戲和古人一模一樣,表面上崇尚溫文爾雅,但只要你不是真蠢,就一定會知道要注意那些好人,並像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說的那樣,用「絲絨手套包裹鐵腕」。若你能和長年在宮廷打滾的臣子一樣掌握迂迴之道,學會誘惑、吸引與欺騙的技巧,並用巧妙的手段戰勝對手,最終攀上權力的巔峰。你會發現自己居然能在他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改變他們的想法,即便對方知道你想做什麼,也不會因恨你或抗拒你。

有些人認為無論再怎麼迂迴,刻意去玩權力遊戲都是邪惡且反社會的行為,是舊社會的遺毒。他們認為只要避開和權力的一切事物,就能主動退出這場遊戲,請務必提防這類人,因為雖然他們聲稱自己不貪戀權力,但通常都是權力遊戲的高級玩家,懂得運用策略來隱藏操弄人心的行為本質。這類人群經常會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還會標榜自己手上沒什麼權力,並覺得這是美德的象徵。然而,一個真正毫無權勢,也不打算為自己謀求利益的人,絕對不可能靠公開宣揚自己的弱點以博取同情與尊敬。刻意展現自身弱點其實是一種高效、巧妙且虛偽的權力遊戲策略(請參考法則22-投降戰術)。

這些權力遊戲局外人還會使用另一種策略,那就是不看地位與能力,對所有人事物都要求齊頭式平等。但這種刻意迴避權力,並嘗試平等對待每個人的做法,最後只會委屈一些表現優秀的人。平等對待所有人等於忽視個體差異,將無才者提升到他們不配的地位,並打壓能力出眾的群體。我想再說一次,凡事要求平等不過是另一種權力策略,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分配獎賞。

退出權力遊戲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與主流權力遊戲手段(欺騙與密謀)背道而馳,開誠布公地表示自己對權力毫無興趣。不過這種誠實勢必會傷害並汙辱到不少人,進而引來一些攻擊,原因是你自以為誠實的宣言,在他們眼中看來並非全然客觀,而且一定參雜了個人利益。他們的想法其實是對的,因為誠實也是一種權力策略,旨在說服他人相信自己具備高尚、良善、無私的情操,是一種遊說的手法,也可以說是巧妙的威逼。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