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的刺蝟島》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蔚藍文化策劃,邀請
內容節錄
《歷史上的刺蝟島: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
要塞化吧,基隆!——砲台新世紀/班與唐
每次從基隆車站走出來,第一眼是形狀如囊袋的基隆港灣,承接無數遊客與遊艇的玩樂合影,不禁令人佩服港口平時配戴溫順的面具,把殘酷的面容隱藏得很好。
平時的基隆港海納新文化,管他是口味多新奇的咖哩、沙茶還是異國調味料,皆能匯聚成為基隆的飲食洪流。可是仔細看散落在基隆各處的砲台、軍事遺跡跟紀念碑,暗示一旦有敵人來襲,基隆港能瞬間翻臉,舉起槍砲驅趕外敵。
細數歷來接手過基隆港的政權,可從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和平島建立的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算起,後來遭荷蘭人占據,緊接著荷軍又敗給鄭軍,鄭軍又敗給施琅攻臺,此後基隆區域進入長達兩百多年的清朝統治。往後的基隆,還短暫參與過一些戰事,但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當數一八九五年的乙未戰爭。戰後,日本治臺,不久為了因應與俄國在東亞地區逐漸升溫的軍事衝突,日本當局在臺修建防禦設施,大武崙砲台與槓仔寮砲台就是其中之二。
一八九五年,迎接海上的敵人
我們這一代人,普遍在歷史課本上讀過臺灣史,也因此都會知道一八九五年,臺灣因為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因而進入五十年的日治時期。課本也告訴我們:《馬關條約》引起臺灣紳民強烈不滿,於是舉起「臺灣民主國」的藍底黃虎旗,吶喊著:「吾臺民,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臺灣民主國」的成立,不只是為了保護家園誓死一戰,也希望援引國際法的案例,謀求西方列強的介入避免臺灣被日本統治。
然而,「臺灣民主國」的種種外交算計最終全數落空。說到底,《馬關條約》是清廷與日本兩國正式簽訂的,要論國際法,日本方面也並沒有什麼理虧之處。在這樣的境況下,日本自然開始準備占領臺灣。眼下生米已煮成白飯,臺灣人不得不迎接這場「乙未戰爭」。而位居北臺灣、貼近日本的基隆,也就成為「臺灣民主國」布防的要地之一了。
在此,我們可以稍微調換視角,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場「征台之役」。假設我們是作為攻擊方的日軍,首要思考的第一步是:該從哪裡集結軍隊,又要從何處登陸臺灣?
首先,最有可能的集結地點,應該是已納入日本屬地的沖繩,因此,最直接的登陸地點就是臺灣北部了。臺灣民主國將北部的防守重點放在臺北、滬尾、基隆三個地點。前兩者是行政中心及重要商港,而基隆則有鐵路、水路、陸路能直達臺北。在此,基隆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要是敵軍拿下基隆,等同臺北門戶大開。因此不難理解,臺灣民主國在迎戰日本前,在基隆部署了優良且緊密的火砲,嚴密防守外敵自基隆入侵。
清朝最後一次大規模升級基隆砲台,是在清法戰爭的基隆之役過後。雖然清軍在基隆之役獲勝,但當時的巡撫劉銘傳發現,多數砲台在交戰時就被法軍摧毀,發揮不了作用,於是優化了基隆砲台的選址位置,並且更新了一批新式火砲。
根據日本進攻基隆前夕的調查,基隆共計有六座砲台:社寮礮(砲)臺、頂石閣砲台、基隆小砲台(即二沙灣砲台)、仙洞砲台、獅球嶺砲台以及紗帽嶺砲台。這些砲台密集座落在基隆港周圍,以不同角度俯瞰港口。臺灣軍使用的火砲有「阿姆斯托郎後膛礮」,這是一款專為防守海岸設計的英製火砲,另外還有德國的「博洪砲」等。它們在十九世紀都是世界主流的火砲,好比軍火界的雙B轎車。
開戰前夕的北臺灣外海,此時有著詭譎的氣氛。臺灣民主國的內務部長俞明震,在日軍登陸前一天便觀察到:「倭兵輪二十九艘遊弋臺北海面;復分泊各海口外:基隆、滬尾、澳底、金包里、八里坌、大姑崁,凡可登岸之處,皆有兵輸。」由此可知,北部的幾個港口已能見到日軍探查敵情的身影。
而在日本隨軍記者遠藤誠〈征臺紀〉的記述裡,也提到:準總督府樺山資紀先在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出發到淡水探查敵情,其他船艦在五月二十九日到尖閣島(釣魚臺群島)南方等候消息。此處提及日軍派出的偵查船艦,可能就是俞明震所觀察到的那批。
上述的兩種觀點,透露臺、日雙方正在進行腦力戰:哪裡會是侵入/登陸的破口?最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選在澳底(鹽寮)登陸,顯然是不想犯下「清法戰爭」之時、法軍犯過的錯誤,避免直接跟基隆正面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