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他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寫下了他作為「胖子」的故事。而這本論文也成了自我敘事領域的傳奇經典,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為胖子出征。既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文章節錄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人生很有趣,每個當下都在反映自己的轉變,即便當時我們不一定清楚。
這本書其實是我的碩士論文。
妳/你應該會說:什麼?碩士論文可以這樣寫?
其實我本來也不想,我本來也沒有打算這樣把自己的故事攤開來給別人看。我本來想要寫的,都是很「偉大」的題目,「弱勢」、「國家」、「基進」、「政治」,看起來就是很了不起,多麼符合我正氣凜然的形象。我的腦袋裡充斥著這些詞彙、理論、概念,讓我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讓我覺得我是雞群裡的鶴。然後,我開始寫不出來。愈是想完成它,就愈寫不出來。
原來,因為我的人生不順了、受傷了、不那麼理所當然了,所以我想瞭解的、探索的、書寫的也就不再是過去那樣「龐大」的議題。然後,我想到用論文來作為我面對人生困境的可能。因為,從自己的困頓出發的寫作與探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出路。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就這麼「簡單」,卻也這麼「不簡單」。
有時候我希望我是一個胖子。
每次在有肢體活動時,老師總會先說她的要求是什麼,然後每個人都要做到以作為評分標準。每次當我跳箱跳不過、投籃跳不起來、跑步速度比其他人慢的時候,我總是想跟老師說:「喂,這樣就很厲害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要吃少一點,說這樣的分量就夠了。雖然我還不需要跟別人討價還價,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拜託,這樣還算多,你有沒有搞錯,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追了哪個喜歡的女孩又失敗,又拿到一張好人卡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班上要選班長,當我與其他同學一起被推舉出來投票然後選輸時,我總是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體育課打籃球猜拳選將時,不管是由誰開始猜,我總是最後一個被選的。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胖子」常常是我自己面對失敗的藉口、擋箭牌,我的生存安全閥。我發現其實我好需要「胖子」來當我的終極「歸因」,這樣我可以輕易躲掉各種不努力、不積極的指控,讓我可以「安全地」繼續活著。
更多時候我希望我不是一個胖子。
我總是期待著愛情。在不同階段我會喜歡上不同人,而同樣的下場就是被不同人拒絕。我熱切的期待,滿心的付出,但常常被澆冷水。雖然自以為集聰明、親和、幽默、善解人意等優點於一身,但往往敵不過「胖子」。可不可以不要把我當成胖子?
從小我就不太喜歡自己去買衣服、鞋子。一般來說,大家買衣服都是先看衣服好不好看,然後再找尺寸。我剛好相反,我得先看尺寸,在非常有限的大尺寸中去找好看的。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抱歉,這裡沒有你能穿的尺寸。」久了,我常常直接放棄。可不可以不要逼我做「胖子」?
常常在坐公車時,我坐在雙人座上,即使車上滿滿都是人,但是我旁邊的位置卻總是空的。我總是期待有人來跟我擠,我是很樂意的,只要不要讓我覺得很尷尬,胖得很尷尬……。
吃東西的時候,最常發生的兩種狀況是,「啊,吃不完,那都給胖子吃就好了」、「什麼,你已經吃這麼多了,你還要繼續吃,不怕肥死啊?」拜託,我吃或不吃是看我到底餓不餓,不是看我今天的體重。可不可以不要只看到我是一個胖子?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我常常希望可以打敗這個敵人,卻總不如人意。
原來面對「胖子」這個身分,我沒有自信要或不要,我欲拒還迎,我內在對這個議題的態度愈不一致,愈顯示出我的不安。
因為「胖」,我逼自己愈來愈不像自己,有愈來愈多的表面功夫。正因如此,要找回自己,只有誠實面對這個常常藏在我內在深層的「胖子」,只有這樣我才能開始。對我來說,「胖子」真的是個貨真價實、不可迴避的議題。所以,我寫下我作為胖子的故事,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