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信仰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群中最重要的凝聚力,而到了現今世界中,信仰與社會的關係非但沒有衰微,反而進入了全球性的政治對話。最擅長以物件說歷史的博物館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在《諸神的起源》一書中,追溯各個文明如何理解並界定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由此衍生出了什麼樣的信仰,以及人們為了信仰所做的種種事情——各種宗教儀式、敬神的行為、奉神的器物,以及與不同信仰者間的合作、衝突、壓迫甚至殺戮。透過兩百多件珍貴的歷史器物,我們得以重新思考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文章節錄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火與國家
並不是只有印度的傳統曾在危險、搖曳的火中發現神。古典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曾到天庭盜火,送給人類使用。對猶太人來說,摩西曾在燃燒的灌木叢中看見上帝;對基督徒來說,聖靈是以火舌的形象降臨在使徒之間。在許多社會裡,可見但不可觸,充滿力量卻沒有具體形象的火是最明顯、最直接的神聖象徵。
然而火也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有人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火。大概一百萬年前吧,我們的老祖先一旦學會了用火,火不但提供保暖與安全(阻擋危險的動物不使其靠近),還聚集了整個社群,使大家圍在火堆旁煮食與用餐。煮熟的食物提供人類更多的卡路里和蛋白質,人類的大腦因而得以在數萬年間持繼續成長發展。當社群成員圍坐在火堆前,他們會分享彼此的故事。火於是成為社會的焦點。不過這個概念應該並不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焦點」(focus)就是拉丁文「壁爐」的意思,每一次我們使用這個字,就在無意之中對火的聚集力量─那無可匹敵的力量致敬。圍坐在火堆前想像自身的那個社群可能是一家人、一個村落,甚或一個國家。對羅馬和波斯這兩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而言,火成了國家團結最基本的神聖徽誌─—雖然火在這兩個帝國的成聖方式極為不同。
波斯和羅馬這兩個帝國曾在公元3世紀為了奪取中東的統治權而打得你死我活,今日則在大英博物館的古幣展示區面對面共處一室。來自波斯的是一枚金幣,大小大約相當於10便士硬幣,上頭刻著瑣羅亞斯德的的聖火祭壇和兩個男性侍奉者。來自羅馬的是一枚深色的青銅幣,上面刻著維斯塔神殿和著名的維斯塔貞女(Vestal Virgins)。
對羅馬人來說,維斯塔(Vesta)是司火的處女神,負責保佑家宅和爐火的安全。她是一位百分之百的家宅女神。不像其他女神,例如維納斯(Venus)或茱諾(Juno),她完全沒有情愛方面的荒唐艷聞或軍事方面的冒險故事:她只是待在家裡,坐在火爐邊,保護家中所有居住者的安全。不過,就某個意義而言,她卻是羅馬最重要的女神。不像其他神祇,她在羅馬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只擁有一座神殿,就蓋在羅馬廣場的中心;很不尋常的是,這座神殿裡並沒有維斯塔女神的神像─維斯塔女神只存在於神殿內那盆永不熄滅的火焰之中。但是那盆爐火和那座神殿也是羅馬城與羅馬帝國的爐火,羅馬人的成功與存亡完全依賴維斯塔女神的火焰。維斯塔女神的爐火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象徵。她的火焰必須永遠保持燃燒,因此,神殿裡的爐火必須隨時有專人照管。
我們可以在這枚大約鑄造於公元200年的銅幣上看到這一景象。銅幣的一面刻著一間圓形神殿,上頭寫著Vesta Mater的字樣,意即「母親維斯塔」,因為這位處女神也具有典型的母親形象─這一矛盾現象其實在許多社會裡都會出現。一如既往,銅幣上沒有女神的神像,倒是在火爐的兩側分別站著三名女子。據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畢爾德(Mary Beard)解釋,這幾位女子就是維斯塔貞女:
她們就是維斯塔的女祭司;她們只有一項最重要的任務:照管羅馬城的神聖之火。在羅馬廣場的中央,在維斯塔神殿裡,有一個我們現在可在銅幣上看到的火爐。這盆爐火必須永遠維持燃燒,不能熄滅。維斯塔貞女既然是維斯塔女神的祭司,她們的工作就是隨時維護那盆火,不使熄滅。
只有那些純潔無暇、特別為這個目的而挑選出來的年輕女孩,才有資格照管像這樣一盆具有信仰與政治意義的火。一般來說,神殿設有六位貞女祭司 ,她們在任職期間必須保持處子之身。瑪麗.畢爾德繼續解釋道:
如果神殿裡的火熄了,那就表示羅馬人與眾神建立的關係出現障礙。一旦那樣的障礙出現,你就得做點什麼來矯正。譴責的手指很有可能會指向其中一位女祭司,懷疑她可能已經失去了處子之身。
犯下這種錯誤的維斯塔貞女,她面臨的懲罰是可怕的死刑—─活埋。從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這種刑罰曾經施行過幾次。既然這樣,到底有哪些人會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據瑪麗.畢爾德的解釋,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這份工作所帶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