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作者柯姆‧托賓最新長篇力作,以《魂斷威尼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為主角,從他在德國北部小城呂貝克的童年生活拉開帷幕,他向商人父親隱瞞藝術抱負,甚至是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娶了慕尼黑當地最富裕且有教養的猶太家族的女兒卡蒂亞,生了六個孩子。本書不僅是托瑪斯‧曼的人物研究,更是一個複雜男人以及他的神祕妻子的人生故事。托賓用曼氏擅長的家族敍事,以親密的距離呈現這名不易碰觸及理解的大文豪的私人生活和內心世界。囊括三大歐洲文學獎。
內容節錄
《魔術師》
托瑪斯獨坐在慕尼黑大廳的靠走道座位,望著古斯塔夫.馬勒帶領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穿過安靜的走道,大廳鴉雀無聲,他舉起雙手,彷彿想要維持或掌控這種肅靜。後來,他在邀請托瑪斯欣賞他們排練時告訴他,假使他能在第一個音符之前得到這種肅靜,那麼他就無所不能了。但這種機會實在少之又少。總是有些天外飛來的噪音擾亂,要不就是音樂家們無法如他要求屏住氣息。他不只需要靜默的時刻,他說,他要的是一片空無,純然的虛空。
作曲家在臺上控制全場時,他幾乎是溫柔的。他從動作透露,他尋找的東西不是透過誇大手勢獲得。他想從無到有拉高樂音,讓樂團在演奏前便戒慎即將呈現的作品。在托瑪斯看來,馬勒似乎想降低音樂的強度,他會指向個別成員,要求他們收斂。接著他會伸出雙臂,彷彿傾盡全力要將樂曲拉向自己。他要音樂家們清楚知道,他們應該隨著樂器,盡可能輕柔演奏每個音符。
他讓他們反覆演奏開場小節,揮動指揮棒,標出他們應該同時發出樂音的確切時刻。他想要聽見一個單一尖銳的音符。
托瑪斯心想,這就像寫作某一章,然後劃掉句子,再重新開始,添加文字與短語,刪去其他片段,慢慢修飾完成,無論白天或黑夜,無論自己疲憊無神或精力充沛,他都知道,自己用盡全力了。
托瑪斯聽說馬勒很迷信,他其實早就是瀕死之人;但他不想要人家提醒這已經是他的第八號交響曲,接下來還該有第九號交響曲。
聆聽交響曲演奏時,托瑪斯突然頓悟,這才是浮誇與細膩的巧妙碰撞,它象徵馬勒的聲望與力道,畢竟只有他才足以召集規模如此龐大的管弦樂團與合唱團。音樂中隱然存在某種神祕未解的謎團,似乎在追求某種效果,但其旋律也散發微妙的寂寥滄桑;時而悲傷,時而試探,這是天賦與才華的完美展現。
慶功晚宴上,馬勒看起來並不疲憊,其健康惡化的謠言該是誇大其詞。他駝著背坐在椅子上,東張西望,似乎不是很安心,一有人靠近,他便挺起身,抖擻活躍,此時人人都會對他行注目禮。托瑪斯看得出來馬勒彷彿被注入一股陌生的力量,但這只屬肉體上的表演,他的精神依舊萎靡。後來,阿爾瑪終於加入他們了,她嚴重遲到,導致餐點延後供應,但托瑪斯仍看得出來作曲家對妻子的著迷。這一定是夫妻的小遊戲吧,他心想,因為阿爾瑪無視丈夫的存在,一一親吻擁抱馬勒的團員,大作曲家則為她保留空位,耐心等待她,彷彿今晚的演出,或甚至這龐大交響曲的問世,全都為了討她歡心,讓她坐進他身旁。
那次過後不久,卡蒂亞從克勞斯那裡得知,馬勒真的時日不多。他的心臟逐日衰竭,已經有幸運之神眷顧,幾次死裡逃生,但好運總有用完的一天。馬勒正沒日沒夜創作第九號交響曲,但或許他有生之年是無法完成了。
讓托瑪斯肅然起敬的是,馬勒只要還剩一口氣,便積極創作,將腦海的樂章音符一一寫下,深知自己對音樂的全力投入就要轉瞬化為烏有。未來某一刻,他也將見證自己寫下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字。但屆時,已經不由他的意志力決定,而是他的心跳。
★
海因里希來訪時,他告訴他們卡菈的死依舊讓他困擾。每天一張眼,他就想到妹妹,直至入睡十分,她的死仍在自己腦海揮之不去。卡菈的靈魂早已自在悠遊,看來就連死了,也仍舊不願歇息。海因里希跟母親談過,似乎母親也曾經在玻林格家中的陰暗角落感應到女兒幽魂的存在。
海因里希明白表達自己的哀痛,但托瑪斯發現,妹妹去世後,自己一心忙於寫作。有時他甚至成功唬過自己,忘記她早已自殺。他幾乎羡慕起可以談論卡菈的海因里希了。
海因里希討論家務事時,比談起國際局勢的他容易溝通多了。現在他已然成為堅定的左翼分子與國際事務專家,媒體每天都在報導德俄與英法間的緊張情勢,儘管托瑪斯深信其他國家完全出自惡意迫使德國增加軍費開支,但海因里希認定這是普魯士野心擴張的例證。他似乎遵循一套準則判斷報紙上的新聞。托瑪斯覺得與大哥討論政治讓人很有壓力,又非常無趣。
但托瑪斯從未見過海因里希如此痛苦,特別是提到卡菈的自殺時,哥哥總是欲言又止,停頓許久,無法說完一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