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唸大學才不後悔

發稿時間:2012/04/28
這樣唸大學才不後悔
這樣唸大學才不後悔
作者|陳彥榮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2/04/23

  許多人唸高中的目標是上大學,但上了大學不知道目標是什麼,有人對主修科系沒興趣,有人則「由你玩四年」,畢業才後悔沒有好好唸。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彥榮所寫《這樣唸大學才不後悔》一書,除了現身說法,也訪問多位台灣大學優秀學生,分享如何唸大學,最重要就是要找到明確的學習方向。

  作者求學過程不太順利,找不到興趣的領域,從台北工專化工科插班台大農化系所畢業,再到日本東京大學,想從微生物領域轉生物醫學領域,但找不到研究方向,經過長時間摸索,終於找到做學問的方法,並修得生物化學博士。固然有恆心、耐心、下苦工,一定會成功,他還是希望此書能幫助學子少走一些冤枉路。

  他指出,沒有標準手冊教導如何唸大學或指出下一個人生目標在那裡,都要靠自己主動挖掘以找出學習之路。學生必須思考進大學的目的,再努力經營大學生活,讓大學教育提供人生最有價值的訓練,培養輸出力、思考力、創造力、實踐力,也培養科系、跨領域、自我流三種專業,以健全裝備面對社會激烈競爭。

  台大優秀生也在書中傾囊相授。一名醫學生每修一門課都先訂短期學習目標,平日更大量閱讀,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唸大學除了上課、參加社團,還有很多寶貴資源可利用。他們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如爭取做為交換生赴外國大學學習、參加模擬聯合國活動等國際事務研習,以增長視野、探索自我、跨領域學習、登上國際舞台。這些都可幫助大學生唸完大學後不會後悔。

文章節錄

《這樣唸大學才不後悔:大學,一個決定未來人生成敗的黃金關鍵期!台大教授和九位台大資優生教你裝備自己、迎戰未來!》

第二章:從高中走向大學

  高中生的目標就是考一個理想的大學,但是到了大學之後,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下一個目標在哪裡?是工作,還是繼續升學?這些都是進入大學前後,需要好好去認真思考與調適的。

高中和大學,上課方式大不同

  大學的上課方式,依據課程和老師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有的課程,老師不會要求學生一定得出席;有的課程,則是強調學生必須上台發表報告,這些都是跟高中不太一樣的地方。

  跟高中比較起來,大學課程的教學步調可以說是相當快速,可能每週三小時的課程,約十六、七週就可以上完一本原文書。大學不像高中,老師會在課堂上仔細的講解課文,還有額外的時間幫學生做考前複習。絕大部分的大學老師,上課時都只做重點式的說明,課文內容快速地帶過,剩下的練習部分,可能是安排課堂以外,由助教帶領同學們解題和做討論,更多的部分,則是需要學生們回家自動自發地學習。

  因此,一個三學分的課程,絕對不是一週只花三小時的時間在課堂上聆聽而已,你可能還得花上至少兩倍的時間,也就是六小時的時間來複習和詳讀,才有可能把這門課學好。在大學裡也許一學期只有十八到二十二左右的學分,事實上已經算多了,剩下的隱形學分,是同學們回到家後必須花更多時間來完成的功課。

  在大學課程中所期待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具有整合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因此,有各式各樣的報告要進行。從整理報告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彙整知識。

學習寫報告分組討論

  現代人的學習管道五花八門,而有些人十分仰賴補習班,這是因為補習班老師會幫學生彙整他們所需消化的知識,讓學生就像吃速食一樣,快速地將這些知識吸收進去。其實,上大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可以和補習班老師一樣,具有學習整合知識的能力。自己寫報告,是大學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訓練如何吸收知識、消化知識,之後輸出成為報告。

  除此之外,上台報告也是很多大學課程進行的方式之一,經過小組討論後,由各個小組派代表上台報告。

  有些課程是專門的討論課程,每週由主持人安排議題,透過主持人或是老師的引導與同學之間的討論,整合所學,並培養小組成員溝通的能力,整個課程跳離了教科書的枷鎖,這也是許多大學老師會採取的方式。

  時下有許多中小學的課程標榜走出教室,給學生更多元化的學習空間,大學也不例外。在台大,像是「地質調查」課程就是由地質系的老師帶著修課的學生承租巴士,到台灣各地去實地探查地質形態。

  由於課程的教學方式趨向多元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改變,但是不會改變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學生仍需要依據課程的宗旨,掌握每個課程的學習重心與目標,這也是教學最大的意義。因此,在開始接觸一門新的課程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它的學習目的,以及如何與各門知識做連結。

  在高中時的學習目標,是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進入大學。但是在大學中,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是否可以訓練與成就你,達到自己所設定的人生目標。

閱讀原文書的助益與樂趣

  英文原文書在台灣的大學教育裡,佔有十分重要的一環。其實大學使用原文書授課是情非得已的事情,因為台灣目前編得好的教科書不多,許多專業知識仍需要倚賴國外的原文教科書。

  英文的教科書,基本上句型都不會太艱澀,用字也不會太難。因此,只要撐過了一開始的「陣痛」階段,接下來就會慢慢習慣原文書的整體書寫架構。

  在第一次接觸原文書時,同學們不妨觀察一下原文書的章節結構,每一段的第一句一定是破題,告訴你這一段要講的東西,也是這一段的重點;接下來,一定是依據這一句來延伸寫作,最後也一定會給一個小總結。從整個章節來看,往往段落分明,而在章節尾端會有一個整理,告訴你全文重點在哪裡?有的教科書甚至會用條列的方式,將重點標示清楚。

  關於原文書甚至中文教科書的閱讀,並不是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唸過,就可以融會貫通。在複習課程的時候,原文書後面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它會問一些書中「重要」的地方,這些重要的地方就是作者多年來的經驗,認為學生應該學到的部分。因此,當你唸完了整個章節的內文,不妨試著整理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讓你仔細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國外先進國家編撰的教科書,相當嚴謹且內容扎實,如果能夠克服語言的障礙,便可以從中獲益良多。不同的作者,寫作的方式或許不統一,但是經由原文書的訓練,的確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西方科學或是哲學寫作的思考邏輯方式;只要度過了一開始青黃不接的適應期,相信你也可以漸入佳境,享受內容優良的原文教科書帶來的閱讀樂趣。

適應多樣的教學風格

  大學的師資,跟高中老師迥然不同。最大的差別,就是大學教授基本上沒有上過所謂的教育學程或是由師範體系出身,因而在教學上有許多的差異化。有些老師的教學十分受歡迎,有些老師則會讓學生感到相當吃力。

  在高中,因為課程編排有相當的系統,教材與教具都已經完備,甚至各個相同學科的老師之間都可以互相支援,也因此老師之間的教學落差不會太大。但是,在大學當中,可能一門課程僅有一兩位老師開設,這些老師通常從事該領域的研究,每個老師必須要自己準備課程教材,加上老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認知有所不同等因素,教學風格也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