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家安藤忠雄

發稿時間:2009/10/24
建築家安藤忠雄
建築家安藤忠雄
作者|安藤忠雄(Tadao Ando)
譯者|龍國英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9/10/09

  安藤忠雄可說是在台灣最為人所知的國際建築師,此書是他的自傳,從最早到最近期的建築作品,詳述了創作背景、理念與過程,對於想貼近建築大師內心世界的讀者而言,此書是最佳入門。

  其中安藤忠雄的成長故事,如小說般吸引人。他歷經拳擊選手、自學走向建築家之路,人生很多經歷都以失敗收場,但他從剩餘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他說:「我的人生經歷中找不到可以稱為卓越的藝術資質;只有與生俱來面對嚴酷的現實、絕不放棄、堅強活下去的韌性。」

  我們從他的自傳中看見跨界夢想的可能,即使步入中年,或長期待在同一個領域裡,仍然可以對人生方向有所改變、有所期待。讀完此書很難不被感動、不被激勵。

文章節錄

第二篇

  在「下町唐座」的東北展正要動工的一九八七年初,一位就職於報社的朋友來找我,商量他常去的教會的改建工程。

  地點在大阪府北部茨木市,是離一九七○年萬博會場不遠的閑靜住宅區一角。總樓板面積五十坪左右,是一個與社區緊密連結的小教會建築,但難題在於預算。

  當時正逢現在稱為泡沫經濟的美好景氣開端,在前所未有的建設浪潮中,建材價格直飆上揚。但是,雖說是信徒們全心傾注的奉獻,從朋友口中提出的數字令人實在難以啟口。

  「就算我接了設計,會有營造公司願意承包這種幾乎無法期望利潤的小案子嗎?」打從一開始,我就很清楚這是一項艱鉅的工作,但最後還是接下了這座教會的設計委託。

  最後理由只有一個:就算沒有充裕的資金,但這裡有真心希望教會能夠蓋起來的業主──也就是信徒們。

  對於建築家而言,像教堂這種超越單純的功能性,而在精神上的表現倍受期待的建築,是在自我思想層面上極為重大的挑戰。

  設計這座教堂時,我在神戶已經設計過一座「六甲教會」,另外在北海道的TOMAMU也正在進行「水之教會」的設計工作。同樣位於大自然的風景勝地之中,都是比較能夠自由思考的建築工作,我自信已在其中探究了所謂的「神聖的空間」。但是,上述兩者都是飯店附屬的教堂, 主要功能是做為婚禮會場,都不算真正的宗教建築──亦即人們聚會、禱告的地方。

  從得知這項工作開始,我就覺得在預算上,只能蓋單純的箱型建築。但要如何從這個箱子裡,創造出讓人感到「別無他處」的神聖建築空間呢?經過了大約一年的設計,最後出來的,是在寬高同為六公尺、進深十八公尺的混凝土箱子上,斜著插入一片牆壁的配置。內部地板從後方朝著正面的祭壇以階梯狀逐漸下降。出入口等主要的開口都集中於箱子和斜牆交錯之處,刻意壓低室內的亮度。在這稀薄暗影中,光線從正面牆上穿透的十字型窗外投射進來,浮現出光線構成的十字架。

  在沒有空調、四面都是清水混凝土的室內,只放著祭壇和長椅。那也是認為廉價且有粗獷質感的材料比較理想,將工地現場鷹架所用的杉木板就地取材而來。

  之所以會如此徹底地緊縮物料,首先當然是因為不得不以降低成本作考量,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我本來就對於極度簡樸的禁慾生活,有一種下意識的憧憬。

  我心中抱持的意象,就是中世紀歐洲的羅馬式修道院。修道士們真的是消磨著自己的生命,將粗鑿的石頭堆疊成形,打造出有如洞窟一般的禮拜堂。在那種簡樸之至的空間裡,強烈的光從沒有玻璃遮擋的開口直接射入,寧靜地照映出地上石面的表情。

  那種莊嚴而美麗,直搗人心的空間,能否用混凝土箱子將它表現出來?

  「光之教會」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下誕生的。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