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機械傳播模式」大幅增加登革熱感染數 叮咬如共用針頭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8日電)國衛院與高市衛生局合作研究發現,同家戶內登革熱傳播,有85%發病間隔不到3天,是因埃及斑蚊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模式、僅叮咬2次以上就能傳播,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登革熱小百科
- 傳播方式:登革熱在台灣主要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牠們的身體是黑色、腳上有白斑,喜歡棲息在室內容器或人為造成的積水處。叮咬高峰期約在每天日出後1-2小時及日落前2-3小時
- 潛伏期: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5天為「可感染期」,斑蚊這段時間叮咬感染者,血液中帶有的病毒經過增殖,這隻斑蚊就有終生傳染病毒能力
- 發病症狀:
- 典型登革熱症狀有突發性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受體質影響,有些人染病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症狀
- 若先後感染不同型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症狀;未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可達20%以上
- 目前沒有特效藥可治療登革熱,所以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感染後兩週左右可自行痊癒
- 登革熱第二型跟第三型較易引發登革熱出血熱與重症病例,台灣以第二型造成的流行最為嚴重
- 預防方法:
- 在家中時》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掛蚊帳。每週清洗家中花瓶和盛水容器至少一次,並記得刷洗內壁。倒放不用的花瓶、容器,清除不要的容器。巡檢家中陰暗處或地下室,並使用捕蚊燈。立即清除廢棄輪胎和戶外積水容器,或聯絡清潔隊協助清運
- 在戶外時》宜穿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
資料來源:疾管署、科技部
根據國衛院資料,登革熱主要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而傳播,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全球登革熱疫情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台灣流行的疫情,嚴重程度更是台灣近60年來排名第2,僅次於2015年。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今天在記者會上說明,過去學界認為蚊子叮咬登革熱病患後,病毒要在蟲體內多次複製,再由消化道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過程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IP),共需要至少8天,病患發病時間則會間隔至少10天以上。
然而國衛院與高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發病間隔有85%少於3天,並不符合有外源性潛伏期的傳播情境。
因此研究團隊為老鼠注射登革熱病毒,於3天後體內病毒血濃度最高時給蚊子叮咬,蚊子半飽時,再換叮咬另一隻沒有被感染過的老鼠,結果發現25%原來健康的老鼠都得病,且蚊子要叮咬2次以上才具傳染力,證實蚊子遭登革熱病毒污染的口器確實會傳播病毒,此「機械傳播模式」與B肝、C肝病毒等經「共用針頭」傳播相似。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說明,埃及斑蚊是居家型蚊子,容易在人口密集區與人共同生存;在有埃及斑蚊分布的環境中,家戶群聚個案增加,機械傳播機制可能因此明顯發生,造成基本傳播數(R0)出現明確上升跡象,使流行波段有數週時間呈現陡升,此時家戶防治就變得非常重要。
潘炤穎表示,高雄市今年防治策略就加入,出現通報個案第一時間,就會由疫調人員同步進行接觸者採檢與室內噴藥防治,不會再等到隔天或更久,以將空間內生物傳播與機械傳播降到最低。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指出,將影響世界各國未來面對登革熱疫情的防治措施。(編輯:張雅淨)11212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