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青少也憂父母心理健康 董氏建議親子分享談論情緒

2023/9/25 14:0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5日電)哈佛大學調查指出,近4成年輕人擔心父母心理健康,而越擔心的年輕人,也越不願意向父母求助。董氏基金會建議,父母除傾聽、同理孩子,也可學習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擾。

董氏基金會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這份調查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於2022年12月進行,今年6月發表於學院網站。

調查以芝加哥大學國家意見研究中心(NORC)中的成人及青少年代表小組為對象,包含14到25歲共396名青少年、709名年輕成人,及家長或照顧者共748名,調查對象中包括321對青少年及其父母。

結果發現,有15%年輕人感到憂鬱,並有16%母親和10%父親感到憂鬱;整體而言,患有焦慮和憂鬱症父母的比率與年輕人大致相同。其中父母的憂鬱和焦慮,多與孩子在學業、情緒和身體上問題有關。

青少年方面,有4成表示希望父母「更常詢問他們的實際狀況並做到真正的傾聽」。患有憂鬱及焦慮症青少年,有56%會向朋友尋求情感支持,向父母尋求的比率為32%。

調查也顯示,相較於沒有憂鬱的年輕人,憂鬱年輕人有1名父親或母親憂鬱的比率,約高出5倍。總體而言,約40%年輕人擔心父母其中1方的心理健康,而越擔心父母情緒健康的年輕人,也越不願向父母求助。

學院在報告中提出預防策略,包含傾聽青少年、引導家長支持年輕人心理健康、關懷照顧者、引導父母與孩子訴說內心掙扎,及幫助青少年培養意義、目標和希望等。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青少年通常不太了解如何明確表達內心不快,他人提問時也常迂迴或簡短回應;應用引導式問法,如「為什麼這麼想、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等,多讓孩子表達,協助他們釐清情緒。父母也要找時間和孩子分享自身心情與生活,讓孩子感到被尊重、產生價值感,較容易養成願意主動訴說的習慣。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傾聽青少年,是要聽對方敘述,不批判或急於提供意見,並要適時同理孩子,讓孩子知道「我是支持你的,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告訴我」。

葉雅馨提醒,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對孩子而言是重要示範;父母可以試著學習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擾,讓孩子理解,「談論這樣的情緒是可行的」。(編輯:管中維)11209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