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越南女兒/台灣媽媽 阮秋姮用愛開啟斜槓人生
越南女孩阮秋姮的母親來台幫傭14年,拉拔3個女兒長大,如今她循著母親腳步在台灣落地生根,盼用鏡頭影像把「兩個家」的距離拉近。
文:葉冠吟/攝影:徐肇昌/照片提供:阮秋姮
新生寶寶在家嚎啕大哭的9月午後,阮秋姮接到了一通致賀電話。
話筒那端,恭喜她以講述4位新住民女性遠嫁台灣生活的電視劇《飄洋過海來愛你》,入圍金鐘獎戲劇節目最具潛力新人。
「喔,喔」兩聲倉促掛掉電話,等到孩子入睡後,阮秋姮與台灣丈夫John這對新手爸媽才大吃一驚,不得了,是金鐘獎,這可是她第一次演電視劇。
「我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不想讓別人看不起,說他媽媽是越南人,生出來的小孩都是笨蛋」,鏡頭裡的「阮幸源」眼角噙著淚,恨鐵不成鋼痛打成績考差、不認真考試的兒子,帶著看不懂中文、無力幫助小孩的氣憤,淚喊著:「你自己都這麼不努力,那我這麼拚有什麼用?」
這一幕讓無數電視機前的新住民媽媽跟著啜泣,那是她們說不出口的痛,彷彿在戲裡看見自己的身影;最後那句話也像是阮秋姮對年輕自己的吶喊,「看幸源師姊的故事,我一直想到我媽媽,看到我媽媽的影子,她們是如此的善良與堅強。」
11年前,阮秋姮循著思念來台幫傭媽媽的腳步,飄洋過海成為越南留學生,意外開啟驚喜斜槓人生——如今她是演員、YouTuber、越語教師、作家、中華民國國慶典禮首位新住民主持人,也成為新住民媽媽、台灣媳婦……
回溯自己橫跨台越兩地30年的生命,正是這份善良、堅強,還有母親的愛,成為阮秋姮這趟驚奇之旅的啟程鑰匙。
越南缺席的母親 移工二代飄洋過海來台灣
出生越南北部貧窮農村,阮秋姮從國中就被迫獨立長大,因為媽媽為改善孩子生活,成為村裡首批赴台幫傭的工作者。這一離開,就是14年的光陰,用勞力拉拔阮秋姮和兩個妹妹長大。
家裡沒有電話,媽媽每3年才有一次機會回越南,女兒想知道彼此近況,得先約定好時間,跑到隔壁村借電話短暫報平安。要不,就得等待往返需要1、2個月的國際郵件。
媽媽總是報喜不報憂,只寫寫詩和散文,叮囑女兒們要乖,從未透露工作辛酸,母女連心,阮秋姮也不敢把家中困難透露給媽媽。
只是長姊如母,缺席的母親位子得由阮秋姮頂起,求學階段得兼顧準備家中三餐、替奶奶務農、出席妹妹們的學校家長會……但她還只是個孩子,不懂的事情很多,甚至初潮到來,一度以為自己要死掉,「生活中缺了一個人,很多事情都沒有人教我,還滿孤單的,會想媽媽偷哭」。
高中時為不被學長姐勒索要錢,阮秋姮學會武裝成太妹,只要比對方凶狠,就沒人敢欺負她,但也開始沈迷在電玩。儘管有考上越南的大學,但她不想唸書,整天窩在網咖打電玩,還約網友出來打架,被抓去警局。
直到爸爸把阮秋姮保釋回家,語重心長的對她說:「妳怎麼對得起在台灣辛苦工作的母親」,一語點醒叛逆期徬徨的女兒,告訴自己人生不能這樣繼續下去。2010年,在媽媽支持下,阮秋姮決定來台灣學中文,打算一年後學成回越南仲介公司當翻譯,沒想到卻被這塊土地留住。
多元打工累積生活經驗 用鏡頭拉近文化藩籬
剛到台灣第一年,媽媽的雇主讓母女倆同住在家中,並肩躺在床上的第一晚,幾乎是阮秋姮長那麼大以來,與媽媽最親近的時刻。用最熟悉的陌生人形容,母女親密又疏遠,誰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直到後來阮秋姮才知道,媽媽曾一度6年工作期滿返回越南,卻看到家中仍然貧窮、房屋破舊,擔心沒人願意上門提親,女兒找不到好歸宿,只能跟親戚借錢蓋房,再回台灣工作還債。
在背負債務重擔下,阮秋姮讀語言學校的第一年,每3個月就得繳一期3萬6千元的學費,但阮媽媽幫傭一個月的薪水只有1萬7千元,「雖然家裡沒有什麼錢,但只要我們想學習,媽媽會用盡全力想辦法栽培女兒,希望未來能過得比她好」,看著媽媽無怨奉獻的背影,阮秋姮知道自己得更努力。
語言課程結束後,阮秋姮繼續留在台灣念大學,申請勞動部的工作證,拚命利用課餘、寒暑假時間打工,從餐廳服務生、彩券行銷售、業務助理、仲介翻譯、早餐店員、快炒店外場,賺錢的同時也藉機學習中文。伴隨國內新南向政策推動,新住民人口增加,也逐漸有越語家教、台越活動主持工作找上她。
2015年,阮秋姮在一次電視台節目打工中,認識來代班、從事廣告業的老公John。原本兩人只是想替阮秋姮製作越南語教學影片,增加學習趣味性,沒想到作品上傳網路後獲好評迴響,鼓舞兩人成立「Hang TV - 越南夯台灣」YouTube頻道,當起YouTuber分享台越文化觀察、語言教學、留學生活經驗,讓兩國觀眾有機會用不同角度認識彼此,消弭偏見與刻板印象。
台越幸福成家 書寫跨國婚姻家庭新想像
「妳嫁來幾年了?有幾個小孩?妳皮膚怎麼會那麼白?」阮秋姮不諱言,過去大家知道她從越南來,常會提前預設她是「越南新娘」,也對越南籍配偶有會騙錢、逃跑、有目的性等刻板印象,導致新住民二代的孩子也有陰影,不敢告訴朋友同學自己的母親是來自東南亞。
阮秋姮不捨指出,連越南的親友也會認為這些女孩是為了錢才嫁給「外國老男人」,飄洋過海人生地不熟的新住民配偶,在還沒熟悉新環境前,就背負著來自兩國的「雙重歧視」,相當辛苦。
「可是其實我們兩人就是因為緣分、自然地相遇相愛,跨國婚姻也有很美好的一部分」,阮秋姮甜甜的用中文說,確實上一代辛苦的新住民、移工朋友依舊存在,但隨著時代改變,現在有更多留學、白領工作的越南朋友踏上台灣這塊土地,也有更多自由戀愛相識的台越伴侶。
幸運的是,阮秋姮遇到了一個會為她學越語,到越南住上一個月,體驗老婆成長環境的好丈夫John;婆家更全然把她視為一家人,婆婆會帶著阮秋姮逛菜市場、教台語、陪她拍影片,向週邊友人大讚好媳婦來自越南,支持台越戀愛。
這些日常溫馨的點滴,也被收錄進「Hang TV - 越南夯台灣」頻道中,期待能翻轉大眾對於台越婚姻的生活想像,「他們(網友)看了我們的頻道後覺得,我跟婆婆的關係很好,老公其實沒有那麼老。在台灣,我過得非常幸福,也算一種宣傳吧?」當然,她和John沒有想當模範家庭,就是想呈現一對普通台越夫妻的樣貌。
隨著頻道影片數增加、訂閱人數攀升,阮秋姮和John也陸續收到台越兩國網友回饋。
阮秋姮在台灣求學經歷的幾支影片,被越南學生視為來台唸書的生活寶典、甚至成為赴台動機。有新住民媽媽牽著孩子告訴他們,以前孩子都不想學越南文,卻因為聽到他們唱越南歌的影片產生興趣。還有遭親友反對交往的台越情侶,也從影片中獲得鼓勵,感情更加堅定……讓夫妻倆相當感動,「沒想到短短的影片真的能發揮一些影響力」。
母親用青春賦予女兒生命轉機 以移工二代身份為傲
2018年,阮媽媽工作年限到期必須回國,獨自在異鄉打拚的14年歲月裡,大女兒阮秋姮在台灣擁有美滿家庭、穩定工作,二女兒順利取得台灣碩士學位,小女兒也在越南生了可愛的寶貝孫子。
在機場送行時,一夥人離情依依哭成淚海,雇主奶奶更是淚流滿面,唯獨阮媽媽神情淡定、沒掉一滴眼淚。
阮秋姮紅著眼眶回憶,媽媽在來台灣之前是很柔弱的女性,還曾哭到昏倒,十幾年後卻變得如此堅強,把對陌生語言環境的恐懼、工作過程的磨難、思念家人的煎熬,一切一切都獨自吞下,喜怒不形於色。
甚至在外婆過世時,阮媽媽無法請長假,也沒有錢回越南治喪,只能打著昂貴的越洋電話,請女兒一字一句寫下送給外婆的詩,代替自己在告別式唸出來,「媽媽寫說請外婆原諒她,她是不孝順的小孩,希望外婆一路好走……」讓現場親戚都哭成一片。
走進海關那刻,阮秋姮說,媽媽是頭也不回直直往前走,很怕孩子們看到她哭,「如果媽媽願意告訴我們,讓我們分擔辛苦有多好」,阮秋姮對比現在出門工作一天就會很思念孩子,「何況是把3個小孩留在家鄉,來到全然陌生的地方,我不知道她是怎麼熬過來的」,只能時常把握機會對媽媽說「我愛妳」。
這段送機過程也被阮秋姮和John用鏡頭記錄下,製成「我的媽媽是外籍幫傭」影片,在台越兩地都有新聞媒體報導,也勾起許多越南網友共鳴,私訊阮秋姮:「我也曾被笑是幫傭的小孩,但像妳一樣來台灣讀書,會繼續努力」。
也因為這支影片,阮秋姮被更多人認識,甚至受邀成為台灣第一位新住民國慶典禮主持人,逐漸有表演邀約。(本文出自文化+雙週刊第99期「我在異鄉說故鄉」,全文12/20上架)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