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生技結合資通AI 翁啟惠:台灣有機會發展大健康產業【專訪】

2021/12/15 15:46(12/15 18:0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韓婷婷台北15日電)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台灣健保制度施行26年,累積完整病歷資料,也建立人體生物資料庫,尤其華人占全球人口比例達1/4,全球生技業對華人特有疾病、對藥物的開發及使用劑量做研究有高度興趣;生技業若能結合資通訊、人工智慧(AI)運算技術等台灣產業優勢,有機會發展成大健康產業。

生技產業常遭市場質疑,只會販售未來題材,擔任生策會會長的翁啟惠強調,即使是美國投入千億美元在阿茲海默症藥物研發,看似成功率渺茫也不放棄,因為生技無法像製造業2、3年即可見真章,台灣投資者要有耐心,生技投資至少要花10、20年。

翁啟惠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生技產業產值今年達新台幣6000億元,市值已突破兆元,其中,新藥及高階醫材是質量最高的兩大項目。不過,兩個數字都不到全球整體的1%,顯見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研究不能metoo 透過技轉讓研究落地為產品

他指出,台灣除了人體生物資料庫外,還有資通訊、人工智慧運算技術等優勢,有機會發展成大健康產業,關鍵在於讓不同領域結合應用。

對照美國的生技產業經驗,翁啟惠分析,美國生技業跟學術圈緊密連結,不少基礎研究的突破,像是基因重組技術、基因編輯、幹細胞、雷射、分子影像、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等技術最後都推動新的產業發展應用。美國後來在1980年代訂立生技產業相關條例,鼓勵大學教授也可以創辦公司,讓學校的智慧財產後續也有機會商業化。

翁啟惠說,自己在中研院院長任內催生台灣的「生物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這項條例在2007年通過,雖然慢了美國20多年,但法案架構大致完整,目的也是希望促進產學互動。

他指出,台灣過去很少發展新藥或高階醫材,「生物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後,鼓勵產業往高階醫療器材跟新藥開發進行,10年多來,台灣現在已有18個新藥,其中8個已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或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核准,進入國際市場,可見台灣其實具備發展能力,只是目前還沒有出現足以翻轉產業的產品。

翁啟惠認為,台灣多數資金還不習慣早期投資,但是生技業具備研發期長、失敗率高、法規嚴謹的特性,必須要有穩定的資金、分階段持續投入才行。台灣在產業認知上必須改變思維;生技業跟製造業不同,不是2到3年就可以看到成果,可能要投資10年到20年才能看到成果,投資者確實要更有耐性,而且產業「不投資就沒有希望」。

翁啟惠以美國為例,美國已投入1000億美元在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上,儘管目前成功率渺茫,但是仍舊持續投入,「如果真的開發出藥物,對社會影響力非常大」。

他強調,「研究不能me too」,一定要鼓勵走完全沒走過的路才行。台灣學術界雖然在不少疾病領域屢有新突破,但是翁啟惠觀察,很少看到發展成為產業的案例,如何透過技轉讓研究成果落地成實際產品,「接力賽還要加強」。

人才出路在產業 期待近兩年台灣有指標性成果出現

人才部分,翁啟惠觀察,台灣具備優質研究人才,但是人才不能只是到政府機關或學校而已,最大出路還是產業。生技產業發展起來後,人才有發揮空間、產業新的問題可以再回到學術界,才能真正形成正向循環,目前台灣這部分還在發展中。

翁啟惠提到,美國也只有部分地區成功發展生技業,像是位於知名大學附近、具備研發活力,周遭也要有國際大都會環境,像是醫學中心、生活機能良好等要件才能成功。以這些標準來看,台灣當然也具備發展生技產業的條件。

翁啟惠對台灣生技產業未來發展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台灣已經有好的法規環境以及高素質人才,重要的是持續投資,這些條件齊備後,早晚會有突破性成果出現,台灣在等待一個指標性的亮點,期待近2到3年就能放出光芒,照亮台灣生技產業,受到全球矚目。

至於會在什麼樣的領域出現突破,翁啟惠表示,台灣生技產業跟其他國家相比,屬於百花齊放型,什麼領域都有人投入研發,也許是癌症領域或是疫苗,都有可能。

翁啟惠帶領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在疫情爆發後積極投入廣效疫苗開發,近來廣效mRNA疫苗也有最新進展。翁啟惠指出,目前已成功研發出去醣化廣效棘突蛋白或mRNA疫苗,已申請專利,並進入技轉洽談階段。(編輯:林淑媛)11012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