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簽一帶一路協議 義大利對中國態度冷卻
(中央社羅馬1日綜合外電報導)義大利曾經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成為第一個擁抱一帶一路的歐盟創始國和G7成員國,但在安全危機和國內憎惡氣氛升高下,義大利對中國的熱情迅速消退。
2019年3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義大利羅馬,簽署一帶一路倡議(BRI)協議。習近平在500名高階政治與經濟領導人簇擁下,享受高規格接待。他的名字出現在將近30份合作諒解備忘錄(MOU)上,象徵中國資金即將湧入義大利。
身為第一個擁抱一帶一路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國,羅馬不理會來自美國與歐洲盟國的尖銳批評。從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e)到羅馬的政商界人物,無不追捧中國承諾的200億歐元基礎建設投資,期待看到中國充滿「義大利製」商品。
時任義大利副總理迪馬尤(Luigi Di Maio)在簽署倡議時說:「義大利贏了,義大利企業也贏了。」
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在2018到2019年的第一任政府期間,迪馬尤和他所屬政黨「五星運動」(5 Star Movement)是義大利強力向中國示好的關鍵推手。但現在,經歷了2年半與2任聯合政府之後,義大利的態度已經截然不同。
雖然德拉吉(Mario Draghi)政府成員許多都是老面孔,對中國的態度卻更冷淡,政府有了不同的算計。
義大利今年春天否決了2項中國重要投資,6月又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公報,稱「中國的明確野心和獨斷行為,對於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北約安全相關區域,構成系統性挑戰」。
義大利外長把話說得更白:「義大利是中國的強大貿易夥伴,雙方有長遠關係,但這不影響我們與美國和北約(NATO)之間的關係。」這位外長就是迪馬尤。
義大利的新路線,是多項國內與國際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歐洲國家中,義大利大眾對於中國的負面觀感極強,大多來自對國內中國人族群的反感。
義大利境內約有30多萬中國人,是歐洲最大據點之一。中國人多居住於義大利的威尼托大區(Veneto)、 倫巴底大區(Lombardy)和托斯卡尼(Tuscany)等地。
許多義大利人厭惡中國人經營的次經濟威脅義大利本土勞工、中小企業,以及所謂「義大利式生活方式」。就像一名競爭對手曾說過,「義大利製,指的是義大利人製!」
國內因素雖然重要,仍不足以解釋義大利對中國的態度驟變,重要的是盟國的立場,導致義大利「棄中轉歐」,對中國態度冷卻。
歐盟27個經濟體是彼此的最大貿易與投資夥伴。雖然在歐盟「共享主權」(pooled sovereignty)下,許多權力都上繳給布魯塞爾,各國仍保有監管外國投資的權力。
這導致拼湊政策,或根本沒有。截至2017年,歐盟成員國有近半數沒有「外國直接投資監控架構」,布魯塞爾也沒有。
不過歐盟對中國的經濟政策立場轉趨強硬。在2017到2018年間,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以及幾乎所有歐盟成員國大使,都批判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以及當中失衡的貿易與投資協議。
直到2020年,外國直接投資(FDI)審查機制終於到位。這個機制判定那些產業必須嚴加限制,包括重要的基礎建設、科技、能源等。
布魯塞爾首次發布針對歐盟以外的外國投資綜合報告。報告揭露,中國夥伴在2007年僅控制5000家企業,但在2017年增至2萬8000多家。
在新的審查機制下,歐盟雖然依舊無法對成員國加以限制,卻能合法展現歐盟對中國投資的關心,強化基於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各種關切。(譯者:戴雅真/核稿:劉學源)11010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