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當樂器 姚仲涵用科技玩聲光
日光燈閃爍成創作靈感,電子混音活出節奏與音韻。
文:鄭景雯/攝影:吳家昇
夜裡,新竹護城河公園一角,阿公阿嬤們在環狀光圈下圍成圈,集體在草地上以順時鐘方向緩慢行走,彼此的手掌朝著圈內抖動,像是在發功,上方光圈也隨著新竹的海浪聲、火車站聲、高鐵聲、風聲,不停閃爍。從遠處看,還以為老人們被外星人召喚,其實這是聲光藝術家姚仲涵在2021台灣燈會的新創作。
特殊的聲光裝置,吸引了平常不太關心藝術的阿公阿嬤來此運動,以肢體語言回應著作品,讓看似冷冰的科技創作,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下,有了溫度。
「我的作品一直都是被感覺的,它是聲,它是光,它不是有一個需要閱讀的文本,它跟身體的感受性非常的強。」姚仲涵走在實踐大學建築系的長廊上,低溫特報的這天,學生要不是翹課,就是全躲進工作室,只剩姚仲涵應我們的要求,在寒風吹過的長廊中拍照。
頂著平頭、戴著粗框眼鏡的姚仲涵,下巴留著一小撮山羊鬍。身形瘦長的他,過去曾是這裡的學生,如今則是建築系的助理教授。教室裡擺放著學生期末的建築模型製作,這個培養學生空間與設計感的地方,也是姚仲涵聲音創作想像的開始。
用聲音、光和城市對話
姚仲涵自2005年開始聲響創作,2008年獲台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17年台北美術獎優選,多次受邀至日本、美國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近期也受邀在金曲獎、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白晝之夜表演。他藉著一台蘋果電腦,配上特製的感應裝置、效果器,雙手在空氣中來回舞動後,便能玩出有電子節奏的音樂,像是在空氣中彈琴一樣,隨時都能奏出一首有旋律的曲調。
他的「光電獸」系列,自2017年起在全台出沒,第一號作品#1「橋」應2017年月津港燈節邀請,在台南鹽水的橋上,用燈打造出有如多重延伸的方框,隨著電子節奏與光影快速的竄流,以聲響回應著每年熱鬧登場的鹽水蜂炮。
「在我的創作中,用比較空間性的觀察去作發想。」姚仲涵說,他把作品取名為「光電獸」,除了每件作品都必須因地制宜,並且依附著空間存在,也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尺度。
新竹的#23號作品「巡跡掃描」,就是採用聲音藝術家吳燦政採集的新竹在地聲音,包括鳥聲、新竹火車站、新竹海浪聲等環境音,再加上象徵燈會熱鬧氣息的鼓聲、新竹的風聲、高鐵聲等元素,形成具有在地特色、且有生命感的「獸」。
聽見日光燈說話
回到創作初始,姚仲涵在實踐大學念室內空間設計系時,畢業製作在系上老師包涵宥鼓勵下,把聲音當成一種建築材料創作,設計了一個聲光互動裝置,透過光的呈現,讓聲音也能被看見。
之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意外發現日光燈在開、關時會有幾秒鐘的閃爍與細微的聲響,因而拿起麥克風錄製日光燈的聲音,「那個晚上爸媽不在,我就在房間玩日光燈玩了一整天。」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照明器具,反倒成了姚仲涵的新大陸。
他把日光燈的聲音丟進電腦放大聆聽,清楚聽見日光燈開、關時會有不穩定的閃爍與聲音,「這個聲音對一般人而言像是壞掉的感覺,但我覺得這像是日光燈的語言,在訴說著什麼。」這種無法言說的不確定感,讓姚仲涵深深著迷,也打開他對聲音的想像。
帶著對聲光的興趣,姚仲涵從設計學院轉念科技藝術所,期間他大量取材各種聲音,舉凡冷氣、汽車、日光燈等被大家視為「噪音」的音質,透過麥克風傳進姚仲涵耳裡,反而成為至寶。他也發現噪音亦有中、低、高音之分,經過後製還能編寫出旋律。
別人是拿起吉他玩樂團,姚仲涵則是把空間中的噪音當成樂器。2013年他和葉廷皓組成電子音樂團體「HH」,以日光燈為樂器,結合即時程式影像與實驗聲響,營造電子音樂派對的感官體驗。由於日光燈的噪音不像音樂旋律,它會隨著每次演出的場地空間、設備有所不同,因此每次演出都充滿著不確定性。姚仲涵對這種沒有固定的狀態反而充滿期待,「對我來說這也是表演的一部分,也是迷人的地方。」
轉化噪音為創作 吸引眾人目光
2018年他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創作的「光電獸#6 草地」,在傾斜的草地上以建築垂直、水平的方式依序排列LED燈,營造出宇宙星際感,當夜晚到來時,民眾只要敲擊前方感應器,透過麥克風即時轉化與播出,聲音訊號轉化為地面上的光,彷彿光電獸在草地上跳舞。
這件作品2020年也在台中舉行的「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延伸成為「光電獸 #19草與樹」,許多小朋友喜愛。姚仲涵笑說,他7歲大的兒子很喜歡這件作品,也很愛看他的現場演出,每次看完回到家,兒子就會開始玩家裡的開關,「我太太就說,這時候也不能罵他,因為爸爸也在做同樣的事。」
回到姚仲涵的創作,無論是光電獸或是他的電子音樂,都能從中感受到生命的竄流。
2016年,他以「時光」展現時間的生命力,作品運用環狀日光燈管來顯示此時此刻的時間,「人類以時、分、秒的度量方法將時間分割成數個細小單位,成為一種連結世界的工具性系統,超越了語言的限制」,但日光燈是一種類比產品,從通電到亮起所需時間往往超過一秒。
姚仲涵藉此物理性的限制,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來不及顯示」或「期待下一個時間到來」的時間感受,在等待下一秒到來的過程中,會有那麼一秒、一刻突然失去自我,沉入時間之河。
噪音可以是毀滅 也可以是新生
創作多半反應著當下感知,2019年姚仲涵發表數位專輯《An Electronic Monster》,當中一首Offset 44 Mins的創作靈感來自女兒誕生,「噪音有時候是一種毀滅,但毀滅後又會有一股新生的力量。」5分鐘的電子音律,時而沉靜平穩,時而又有速度,像是躁動的前奏。
創作悠遊於聲光之間的姚仲涵,今年1月下旬將再度發表數位專輯,裡面結合著人聲、Google語音助理等混聲,眾聲喧嘩卻又「有點像是在說什麼,但又聽不太清楚。」這種無法言喻的狀態,或許正是他對疫情霸凌生活的音響詮釋。
(本文出自文化+雙週刊第76期「翻玩聲音-聲音藝術家自光影、色彩、歷史中發想,譜寫音樂新篇章。」,1/18出刊)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