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義偉外交安保延續安倍路線 美日同盟持續友台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4日專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今天在執政黨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中勝出,將出任首相。在外交及安保路線上,菅義偉主張延續安倍路線,以美日同盟為主軸;而向來友台的他,預料將繼續維持台日友好關係。
日本執政黨自由民主黨總裁(黨主席)選舉今天舉行投開票,共有菅義偉、政調會會長岸田文雄和前幹事長(秘書長)石破茂3人參選。現年71歲的菅義偉勝出,在總票數535票中拿下377票,石破茂拿下68票,岸田文雄拿下89票。由於自民黨掌握國會優勢席次,菅義偉預料於16日臨時國會獲選為日本第99任首相。
●自認非「外交門外漢」 盼走出自我風格
菅義偉在安倍第二度執政的7年8個月期間擔任內閣官房長官。安倍在外交上實行「俯瞰地球儀」的外交方針,提升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分量。
菅義偉在安倍執政期間,出訪各國,其中最受重視的是他以官房長官的身分在去年5月9日至11日首度訪問美國。他第一天會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夏納翰(Patrick Shanahan);第二天與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會談,備受禮遇。
對於外交方向,菅義偉日前表示,會以自己的作風施展外交,並聽取來自外務省的報告,也會與外務大臣商量,會以政府整體的立場施展外交,也會向安倍取經。
9月12日,日本記者俱樂部主辦自民黨總裁選舉候選人討論會上,有參與者問到菅義偉的外交政策時,菅義偉表示,安倍與美國總統川普進行37次電話會談,其中他只有一次因為去沖繩,其餘36次都陪在安倍身旁,參與會談,安倍與川普電話會談的內容事先都是經過磋商、討論過,他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承繼安倍路線 維持台日友好
對於菅義偉繼任新首相後,如何引領日本與美、中、台的關係?日本朝日電視台的節目今天以「擺盪在美台與中國之間的日本,新政權該如何與台灣相處」為題進行討論。評論員指出,在美國與中國關係對立加劇之際,台灣與美國關係密切,台美也可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日本對中政策應思考好好運用台灣這張牌。
菅義偉在擔任官房長官期間,台灣希望日本協助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世界衛生大會(WHA)等,他都表達日本政府支持台灣的立場。
前總統李登輝辭世隔天,菅義偉以日本政府發言人身分表示,李登輝不僅對增進日台關係友好做出巨大貢獻,更讓自由、民主、基本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在台灣扎根上扮演非常重大的角色。
駐日代表處8月3日至7日設置追思所,悼念李前總統,菅義偉7日傍晚特地前來,在李前總統遺照前雙手合十、鞠躬致哀,也與駐日代表謝長廷短暫互動。
在台日關係上,外界評估菅義偉擔任首相後,大致上會延續安倍政府時期的方向,繼續維持與台灣的友好關係。
安倍在執政期間對台灣相當友好,使得雙方關係處於最佳境界,像是台日遭逢天災,兩國元首透過社群媒體互相慰問、關懷。
安倍6月11日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提到台灣5月未獲邀參加WHA一事時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應完全排除政治性。安倍在記者會上也主動提到日本力挺台灣參與WHA。
總統蔡英文曾表示,希望台日之間能進行正式的安全保障對話,並期待台日之間能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台灣能參加CPTPP。
CPTPP實質上由日本主導,台灣若要加入,需有日本的協助。CPTPP目前有11國參加。
值得注意的是,菅義偉在政壇上的「恩師」是前內閣官房長官梶山靜六,他相當敬重梶山。
像是美日防衛合作的範圍是否涵蓋台灣的問題,梶山擔任內閣官房長官時在朝日電視台節目上指出,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調整的重點之一就是日本對美國的防衛合作「周邊有事」涵蓋範圍,他明確表示「當然涵蓋台灣」。
● 延續美日同盟主軸 對中務實不圍堵
外界關注目前中美關係嚴重對立,被視為「新冷戰」時代;對於釣魚台列嶼、南海、香港、台灣等問題,中國的行動愈來愈具攻擊性,日本應與中國保持何種關係?菅義偉分析,中國是全球第2大經濟國、也是日本的鄰國,日中之間有各種懸而未決的案件,但持續善用高層交流的機會,該主張的就主張,一一解決課題。
安倍去年有意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國賓身分在今年春天到日本進行國是訪問,但受到疫情影響而延期。對於是否歡迎習近平來訪,菅義偉未正面回答,僅表示,日本當務之急是防疫,有關習近平訪日一事,目前並非進行具體磋商的階段。
菅義偉的對中政策並非簡化定調於「圍堵」。石破主張想建立一個仿效多國之間的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亞洲版NATO」一事,菅義偉表示,這樣就會變成「反中的包圍網」,他不贊成這種作法,強調日本還是以美日同盟為基軸施展外交。(編輯:周永捷)1090914
- 2020/09/22 19:45
- 2020/09/16 00:21
- 2020/09/15 22:43
- 菅義偉外交安保延續安倍路線 美日同盟持續友台2020/09/14 16: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