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隆城際轉運站整合點線面 打造交通新樞紐
基隆市政府為徹底改善火車站區域人車交通動線、公共運輸環境及城市景觀意象,計畫在火車站新站南出口與北出口間鐵道上方新建城際轉運站,不但將讓城際運輸更順暢,也將提升市容與形塑城市人文風貌。
(中央社記者王朝鈺基隆27日電)為解決基隆市沉痾許久交通問題,縱使財政捉襟見肘,基隆市長林右昌上任後尋求中央支持啟動改造工程,城際轉運站正如火如荼建造,透過3點、多線和多面構築,打造交通新樞紐。
基隆市政府為徹底改善火車站區域人車交通動線、公共運輸環境及城市景觀意象,計畫在火車站新站南出口與北出口間鐵道上方新建城際轉運站。
基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長陳新埤告訴中央社記者,據交通部民國106年估算,基隆公共運輸使用率(含國道、市公車和火車等)39.8%,全國排第2(僅次於台北市),市公車去年每天平均約發出1120班次,每天約6萬人次搭乘,一整年約2200萬人次搭乘。
陳新埤說,其中每天有1090班次行經市區海洋廣場周圍,市區搭乘地點除二信循環站、港西街總站、城隍廟、忠一路和孝一路口、孝二路國際百貨對面及仁五路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對面,加上各式汽、機車湧入市區,尖峰時段,公車停靠上下車常造成壅塞。
基隆市府交通處公共運輸科長陳建旻表示,基隆境內有國道、公路客運及新北市區客運,往來台北市與新北共43條路線,每年約120萬班次,約3500萬人次搭乘,而行經基隆火車站國道客運每天約1500班次,每天搭乘人數約3萬3000人次;另外,每天約2萬人次搭火車。
為解決困擾許久的交通問題,市府規劃多元配套措施,城際轉運站應運而生。
基隆市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長曾姿雯表示,國道客運既有候車環境不佳,設轉運站可提高民眾搭乘意願,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縮短民眾轉乘及候車時間,轉乘預估可由25分鐘減為15分鐘,候車時間也可降到15分鐘。
曾姿雯說,轉運站可集中國道、公路及公車路線,提升服務水準,客運路線繞駛市區道路時間至少可縮減10分鐘,可望有效解決基隆火車站周邊交通壅塞和塞車造成公路客運脫班問題。
曾姿雯說,城際轉運站以「山海交織」為構思起點,採「減量設計」概念,由於基地臨海面山,周遭建物較老舊雜亂,採用低緩長形量體形式,造型運用港口意象,結合基隆海港城市,融入港邊金屬及工業色彩元素,船隻線條轉化到建築語彙,呈現地方特色。
此外,由於基地周遭環境顏色較紛亂,轉運站主要色彩選灰階色調,統一整體環境色彩,外觀較不易髒的位置則用橘色,在帷幕垂直金屬立料使用橘色增加躍動感。
設計上保留火車站舊站,透過補強與拉皮方式,整修再利用作為旅客服務中心;鐵路地下化後,原有地面鐵道空間保留透空,候車頂棚木構造元素可使都市空間氛圍更溫潤,且因應基隆多雨特性,提供市民遮陽避雨及活動的大型都市空間。
城際轉運站一層樓留設市民廣場,作為旅客休憩轉乘及市政府機關辦活動,二層樓為服務旅客搭乘及轉乘客運和公車,設計上留設等候排隊廊道、服務台與買票口等,並在市民廣場上方增設許多連接新舊建築物的木棧道平台,增加開放空間視覺趣味。
曾姿雯說,因應國際「交通場站生活化」趨勢,整修後舊站與新建轉運站除地面層留設適當零售空間,上方樓層規劃為服務旅客的休憩與商業空間,活絡都市商業活動,增加財務自償率。
人車動線部分則採「人車分流」概念,市公車與城際客運大客車進場動線從忠一路側進場後,由北側中山一路離場,小客車進離場動線集中規劃於台鐵基隆新站的南站和北站前廣場載客、停等與排班等。
至於轉運站月台配置,城際客運設在基隆舊站西側,考量需停站等候旅客上車,月台採斜角式劃設15席;基隆市公車配置於城際客運西側,考量停留時間較短且停靠位置不固定,月台以線型配置劃設12席。
曾姿雯說,城際轉運站工程經費新台幣6億1600萬元,目前施工進度略微超前達22.28%,預定明年7月完工,未來將扮演新火車站南站及北站中間聯繫地位,藉3點(新火車站南站、城際轉運站、新火車站北站)、多線(人車交通動線)與多面(動線周邊環境及候車區)構築,打造基隆交通新樞紐。(編輯:李明宗)10906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