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介民紐時專文:台灣大選是國家認同之爭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10日專電)學者吳介民在刊登於紐約時報的專文中指出,北京想盡辦法影響台灣政局,但台灣人民不會讓北京得逞,11日投票的總統大選是場關於台灣認同的代理權之爭(proxy contest)。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的吳介民寫道,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不斷攀升。他與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者廖美分析中研院去年春季未公布的民調數據發現,就算中國政經發展與台灣達到相同水準,仍有逾73%受訪者不希望兩岸統一。
其中,20至34歲受訪者不希望兩岸統一的比例超過93%。
北京長久以來嘗試以經濟引誘,在政治上贏得台灣民心。但中研院民調結果顯示,約62%受訪者認為兩岸交流時國家安全重於經濟利益,重視經濟利益甚於國安的比例約32%(其餘選擇兩者並重)。
吳介民寫道,2014年太陽花學運爆發以來,北京在台灣青年身上花大錢,提供獎學金、優惠待遇並以新創公司育成基地吸引,但這些做法至今成效不彰,反而意外在台灣激發新一波愛國主義。
他形容,中共所謂的一中政策實際上是具侵略性的併吞政策,背後有資訊戰、外交孤立台灣、在台培養親中組織支撐。北京種種作為只讓台灣人民更有存在理由,以及群起反抗中國欲征服台灣的共同目標。
文章指出,台灣人民與中國保持距離的理由與機會愈來愈多,部分原因在於美中對立日趨激烈,華府從軍事到經濟等領域對台支持不斷加深。
吳介民表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台灣在中國投資日益減少,特別是製鞋等傳統產業。美國總統川普發動貿易戰,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對資通訊技術組裝線影響尤其明顯。
他估計,前總統馬英九執政8年期間,台灣對外直接投資近70%流向中國;總統蔡英文2016年5月就任以來,這項數據降至43%。在美中深陷貿易戰的情況下,去年前11個月,經營橫跨兩岸的台灣企業在中國投資41億美元,在台灣投資232億美元。
吳介民寫道,隨著台灣本土認同不斷增強,台灣也在再投資自身經濟。如此雙重發展對兩岸關係有深遠影響,北京對台可能更沒有耐心,但反過來說,這只會把台灣推得更遠而已。(編輯:王永志)10901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