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綠色浪潮席捲歐洲 德國或將出現首位綠黨總理

2019/6/9 18:51(6/9 19:1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育立/6月9日
歐洲議會選舉落幕,綠黨在法國、愛爾蘭等西歐國家異軍突起,在德國得票甚至高居第2,取得歷史性的佳績。綠色浪潮為何席捲歐洲,風靡年輕世代?對歐洲政壇又有什麼啟示?

歐洲議會選舉5月26日結束,綠黨在愛爾蘭拿下11%選票,20年來首度擠進歐洲議會。「歐洲生態綠黨」(EELV)在法國也獲得14%選票,排名第3創新高。在芬蘭、丹麥和奧地利,綠黨一樣大有斬獲。

在大本營德國,綠黨更是拿下20.5%的高票,比上次足足增加近10個百分點。綠黨不僅在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等大城市所向披靡,在傳統的左派票倉科隆、杜伊斯堡也排名第一。從德國總得票率來看,綠黨躍居第2大黨,成為本次歐洲議會選舉最大的贏家。

綠黨締造佳績,主打氣候和環境議題是首要原因。16歲的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號召學生罷課示威,帶動歐洲青年對抗地球暖化的風潮。根據德國的選前民意調查,選民最關心的是暖化和環境保護議題,其次才是社會福利、保險、弱勢照顧等社會安全議題,這兩者正好都是綠黨的強項。

綠黨聲勢上揚,對歐洲的能源政策將帶來立即的影響。過去,德國迫於傳統電業和汽車工業的壓力,在減碳作為上躊躇不前,如今全面徵收碳稅的可能性愈來愈高。

在芬蘭,包含綠黨在內的執政聯盟本月初才宣布,計劃在2035年前達成零碳排,比原訂計畫提早10年,目標是成為第一個放棄化石燃料的工業國。

首投族和年輕選民力挺,則是綠黨成功的第2個原因。在法國,18至24歲的選民有25%投給綠黨,在德國比例甚至高達34%。減碳、環保、最低工資、性別平等、深化歐洲聯盟(EU)統合等綠黨的競選主軸,全都攸關年輕世代的未來,讓年輕人覺得自己受重視。

綠黨的理想性格,尤其容易打動年輕人。源自反核運動的德國綠黨是歐洲歷史最久、組織最嚴密的綠黨,不論環保、民生或社會正義議題向來都衝在最前面。1998年,綠黨第一次在聯邦政府執政,德國引進有機食品、推動同性婚姻與發展再生能源,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可說是全民共識,當時卻是革命性的創舉。

最後,綠色在歐洲不只是政黨的顏色,指的也是一種逐漸成為主流的生活態度和生產方式。例如剛選上歐洲議會議員的奧地利名廚魏納(Sarah Wiener),她過去主持電視料理節目時,以使用在地和有機食材聞名,永續農業、健康飲食和生物多樣性是她這次競選的政見,受到中產階級家庭的歡迎。

在業界,也有愈來愈多企業體認到能同時保護自然環境的產業才有未來性,爭相打造永續的商業模式,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再也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

日本福島核災掀起德國民間的反核聲浪,西南部以戴姆勒、保時捷車廠聞名的巴登符騰堡邦(Baden Wuerttemberg)出現史上第一位綠黨籍的邦總理克瑞特許曼(Winfried Kretschmann)。8年多來,他在這個德國製造業的重鎮穩健執政,證明綠黨除了懷抱理想,也具備務實的領導能力,成功擦亮「綠色執政」的招牌,當然也是綠黨受選民青睞的原因。

歐洲的政治版圖在歐洲議會選舉後大洗牌,綠黨從此躍居第4大黨團,法國歐洲生態綠黨的議員當選人賈多(Yannick Jadot)和愛爾蘭綠黨主席萊恩(Eamon Ryan)都用「綠色浪潮」來形容這股歐洲新興的政治勢力。德國更是首當其衝,撼動原本的政治版圖。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根據頗具權威的「德國第一電視台」(ARD)幾天前公布的民調,在大聯合政府執政的保守派基督教民主黨/基督教社會黨聯盟(CDU/CSU)支持率下滑到25%,另一個執政的左派社會民主黨(SPD)重挫到只剩12%,反觀綠黨則一舉躍升到26%,首次排名第一。

照目前情勢看來,綠黨的聲勢還會持續一陣子。如果今年下半年如許多觀察家預料的大聯合政府垮台,提前舉行國會大選,那德國出現綠黨籍的總理似乎也不太意外了。(編輯:郭中翰)10806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