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40年後 回不去的美中關係

2018/12/17 09:08(12/17 15:1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WEB ONLY

(中央社記者鄭崇生華盛頓17日專電)「美中關係再也回不去了。」高齡95歲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最近一次訪問中國,留下感慨臨別贈言,如今回不去的美中關係正是來自他1971年假腹痛、真訪中的歷史轉折點。

「四十不惑」,但美中邁向建交40年,雙方卻猜忌日深,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日前在新加坡一場活動直言,若美、中無法解決歧見,世界恐面臨「經濟鐵幕」風險。

美中陷入新冷戰?事實上,回顧當年「美中關係正常化」的起源,背景就是美蘇冷戰。

季辛吉驚天密訪北京 尼克森隔年跟進

1960年代,看不到盡頭的越戰,讓美國反戰情緒激昂,二度競選總統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打著「結束戰爭、贏得和平」旗幟入主白宮,看準中國與蘇聯關係急遽惡化決定「聯中制蘇」,對中政策由圍堵改為「接觸交往」(Engagement),由時任國安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操盤。

1971年7月9日,出訪巴基斯坦的季辛吉以肚痛為由甩開記者悄悄轉訪北京,消息傳出震撼政壇。根據美國歷史檔案,在北京烤鴨款待下,季辛吉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對周恩來承諾,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同時會隨著中南半島的情勢改善,逐漸自台灣撤軍。

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訪中。為脫離越戰泥淖,美國亟需北京協助,台灣地位岌岌可危。曾任洛杉磯時報(L.A. Times)北京分社主任的孟捷慕(James Mann)曾在著作中揭露,尼克森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談前就已寫下「拿台灣換越南」(Taiwan=Vietnam=Trade off)的紙條。

失意政壇時曾訪台,受蔣介石熱情接待的尼克森,在美中冷戰時代背景下選擇拉攏中國,對作為白宮主人的他來說,除了美國利益沒有什麼不能犧牲。

1972年2月28日,美中簽署上海公報標示開啟關係正常化進程,雙方反對任何國家在亞太地區尋求霸權,在台灣議題上,美中第一份公報仍各自表述,但邁向關係正常化是共識和方向,對中華民國而言,無法接受卻也攔不住。

美國對台政策 尼、季早規畫

1973年,美中協議在華府與北京互設聯絡處,季辛吉同年11月再訪北京,正值文革「批林批孔」、四人幫與周恩來鬥爭日盛之際,季與毛對談近3小時,季辛吉再次提出建交時間表,美方希望1976年前完成,毛澤東提出建交「日本模式」,要求美國須與中華民國「斷交、廢約、撤軍」。

尼、毛、季與周4人高來高去,互相吹捧,但更多爾虞我詐,美國檔案讓人看盡國際政治盡是利益交換的現實,關起門來,美國對中國腰更軟。

毛澤東不急統一 美國急想建交

1973年,毛澤東調侃當時深陷水門案的尼克森政府,當季辛吉面批評「這點屁事也引出這麼大的亂子」,季辛吉聽訓後,遭反對派痛批,他竟還回批美國反對派及媒體「暫時失常、以為在統治美國」。

毛澤東1973年底告訴季辛吉,台灣複雜難解,「我看難和平解決」,但中共可以等一百年。毛還說「都是一夥反革命份子,有什麼好急」,但美中關係不用一百年就能處理。

儘管後來尼克森下台、副總統福特(Gerald Ford)接任,1976年周恩來與毛澤東相繼病逝,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1977年民主黨籍的卡特(Jimmy Carter)上任,對復出視事力拚「改革開放」的鄧小平,雙方擱置對台軍售歧見,1978年12月15日華府與北京發表建交公報,美國宣布1979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建交公報中,卡特政府不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也「認知」中國立場: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直到美中建交7小時前、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Unger)才通知蔣經國。

不過1979年在行政部門主導、國會補強下,卡特簽署「台灣關係法」,明定美國會讓台灣獲得足夠自主防衛的軍需物資及服務,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前途的舉措,美國都會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嚴重威脅。

美國對亞洲政策辯論 親中派長期主導

冷戰背景下「聯中制蘇」促成美中關係正常化,蘇聯垮台後,美中冷戰遺緒在跌宕起伏中發展至今。以季辛吉為首、力主交往的親中派雖然面臨不只一次挑戰,但仍牢牢主導中美台三方關係的走向。

天安門事件後,中美關係曾暫時受挫,但隨後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爭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曾派駐中國的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天安門事件後沒多久就鬆綁對中經濟制裁,更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1年,美國成功帶領中國進入世貿後,開啟美中關係黃金年代,但中國入世也成為華府如今探討美中關係的重要分水嶺。

昔助中國入世 今嘆養虎為患

老布希時代的美國貿易代表奚爾斯(Carla Hills)曾回憶,她在老布希敗選離任前曾問過談判對手、改制前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部長吳儀「我能相信妳的改革承諾嗎?」

奚爾斯說,吳儀當時以堅定眼神及口問告訴她「妳可以百分之百相信我。」奚爾斯指出,中國2001年為加入WTO所做的降稅承諾,確實都有做到。

不過,入世後的中國是否繼續改革開放,華府中國專家答案多是否定的,現在親中派更成川普政府的眼中釘。長期擔任美中關係啦啦隊的美國商業團體,對當前美中關係也少有像當年為中國說項的熱情。

經濟崛起的中國沒走上美國寄望改革開放的道路,反在挑戰美國經貿利益,讓美中關係漸行漸遠。

40年相處,美中是否真像徘徊十字路口的夫妻?鮑爾森形容:「只有真正是夫妻,才好談離婚。」

國家利益擺中間 美中關係重新定位

鮑爾森出身華爾街,他認為美中不是真夫妻,而美中關係也不僅僅美中兩國而已,亞洲其他國家也涉其中。他不認為任何一個亞洲國家能承擔兩國「離婚」,也不想在「離婚官司」中選邊站,關鍵在即使中國經濟放緩,仍是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說到底,市場在哪,利益就在哪,套用19世紀下令發動鴉片戰爭、改變中國歷史的英國前首相巴默斯頓(Lord Palmerston)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對命運與美中關係緊密相連的台灣,絕對是點滴在心、前塵難忘。

中國正面臨改革開放「啃硬骨頭」的難題,川普此時強敲重打,為的是保護美國利益受公平對待。美中關係摸石頭過河40年來,這回能不能搬開大石,大半輩子享盡美中關係紅利的季辛吉在遲暮之年,懷念的是當年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深謀遠慮,把握歷史機遇。

季辛吉預見「美中關係回不去了」,這回不去的從前,能否邁向更好的未來,一心嚮往毛澤東的習近平,有無「爭朝夕、更爭千秋」的眼光,是關鍵。(編輯:廖漢原)10712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回憶台美斷交時刻 美前議員: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