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零和外交 陳建仁訪教廷高舉兩岸和平
(中央社記者黃雅詩羅馬特稿)副總統陳建仁在中梵協議後出訪教廷,外界難免將此行視為「固樁」之旅,不過從他走訪的行程,可看出他極力避免陷入對岸的零和外交思維,希望為台灣走出不同的國際生存空間。
例如陳建仁第二天參訪的重點,是卡西諾山上的聖本篤隱修院,就傳遞了濃厚的兩岸和平善意。因為這裡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爆發極慘烈的山地戰,之後重建炸毀遺跡,就是為了提醒世人和平的可貴。
卡西諾山位在距離羅馬東南方130公里處,聖本篤529年在山頂蓋了本篤會隱修院,成為隱修制度的鼻祖。
但避世的修士仍未能逃過人為戰禍,二次世界大戰時,卡西諾山因為地形易守難攻,成為德軍駐守地點,盟軍發動四次進擊,傷亡慘烈,數萬盟軍被三千德國傘兵擋了四個月,讓德國第一傘兵師得到「綠色魔鬼」稱號。
1944年2月,盟軍誤判德軍是以山頂的本篤修道院為據點,對修道院採取焦土式轟炸,戰後教廷在原址重建隱修院,修道院的大門上,更以巨型字體寫上PAX,就是拉丁文的和平之意。
陳建仁此次「聖誼專案」的主要目的,是參加先教宗保祿六世的封聖大典。他在出發時發表演說,期許兩岸永續和平,在中梵簽署主教任命協議後,盼促使中國宗教更加民主化,兩岸天主教友都能受到教宗的眷顧。
保祿六世恰好也曾造訪卡西諾聖本篤修院,他當時強調,聖本篤修院重建的一磚一牆都見證了和平的重要,是人類化干戈為玉帛的典範。
保祿六世盛讚聖本篤是和平的信使,陳建仁透過造訪聖本篤隱修會,其實也等於向教廷傳遞了一個和平的訊息,台灣絕不會當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台灣也非常希望走出兩岸互挖牆角的外交競賽,創造共存雙贏的契機。(編輯:徐睿承)1071013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天主教封聖大典
(中央社梵蒂岡12日綜合外電報導)副總統陳建仁出訪梵蒂岡,參加教廷14日為先教宗保祿六世及1980年遇刺身亡的大主教羅梅洛(Oscar Romero)舉行的封聖大典。封聖是獲天主教宣布為聖人(Saint)的最後一關。
羅馬天主教會對能否成為聖人審查嚴格,大多要求需有2項「神蹟」,通常是候選者過世後能讓在世的祈禱者獲得科學上難以解釋的療癒事蹟。
生前夙負盛名的教徒過世後,親友可以為他們申請聖人身分,以啟動相關程序。通常在人去世後至少5年才會啟動,但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等廣受景仰者,就沒有拖太久。
候選者的虔誠聲譽獲得認可後,將成為「神僕」(Servant of God)。一名「列聖申請人」奉令蒐集相關證詞,彙整關於候選者的所有著作與經歷資料,然後呈交梵蒂岡有關當局審查。
梵蒂岡一旦查核通過,候選者將被視為「尊者」(Venerable)。接下來尋訪神蹟的程序啟動,即候選者過世後被視為代表病患請求上帝治癒的一些難以解釋的奇蹟。
神蹟需接受醫師與神學家深入檢視,有許多候選者就是卡在此階段,因為得確認科學難以解釋才能算神蹟。
其中一個神蹟獲梵蒂岡調查人員認可後,候選者經過「宣福禮」成為「真福品」(Blessed)。
認證神蹟往往曠日廢時,到了真福品階段後未能更上層樓成為聖人者大有人在。等到第2個神蹟獲認證後,候選者才具備封聖成為聖人的資格。
封聖過程所費不貲,約需花費達100萬美元,使得這類候選者往往都出自已開發國家,像義大利就出了約260位聖人,整個非洲也不過僅12位,這樣的現象也讓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採取一些變通作法。(譯者:陳亦偉/核稿:盧映孜)1071013
- 2018/10/16 08:33
- 2018/10/14 20:21
- 2018/10/14 17:25
- 打破零和外交 陳建仁訪教廷高舉兩岸和平2018/10/13 06:49
- 2018/10/13 01:49
- 2018/10/12 0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