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不只從中國角度看歷史 新課綱更有世界觀
行政院長賴清德專訪(中央社記者顧荃台北22日電)行政院長賴清德今天表示,新課綱「只有含括,沒有排除」,台灣是多民族國家,希望未來孩子看待台灣歷史是一個立體、完整的歷史,更有世界觀,而不是只從中國角度看台灣歷史。
正在審議中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中,高中歷史新課綱將原本朝代編年史的方式,改為主題式教學,並分為台灣、東亞、世界3個分域,原本相對獨立的中國史,納入東亞史脈絡討論,遭部分團體質疑「去中國史」、搞文化台獨。
紐西蘭北部毛利族部落(KARETU)來台灣進行文化尋根之旅,拜會行政院。賴清德下午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藉此表示,毛利族的孩子來台灣尋根,他們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這是台灣最早的原住民文化,隨後的中國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乃至戰後影響台灣的西方文化,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新的課綱只有含括,沒有排除,也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而是更世界化,「中國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是這樣」。
賴清德指出,過去歷史教學看到的只是一個側面、一半的故事,讓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不夠立體,跟今天生活的脈絡是斷裂的,新的歷史教學要讓學生看到故事全貌,對過去有完整的理解,才能更清晰的認識現在。
賴清德舉例指出,例如台南的大人物「開台聖王」鄭成功,過去只有從中國史觀去看,說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但從日本人來看,鄭成功是中日混血,日本跟中國的跨國生命經驗代表;從荷蘭人來看,是Coxinga(荷蘭語的「國姓爺」),是武裝海商的霸主;從台灣島上的原住民來看,則又是另一個角色。
「要了解歷史的複雜性,才能清楚看懂如今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多元角色」,賴清德說,台南市火車站前有一座鄭成功銅像,原住民不斷要求台南市政府把銅像移走,因為他們認為鄭成功經略台灣時,對原住民有很多不公平和傷害人權的行為。未來的歷史課綱,將有助於更加立體、全面的看待台灣歷史。
他說,台灣是多民族國家,看待台灣的時候,的確應該要有世界觀,更立體、更全面,「這課綱的走向是好的」。希望未來孩子看待台灣歷史,是一個立體、完整的歷史,更有世界觀,而不是只從中國角度看台灣歷史。(編輯:黃瑞弘/林淑媛)1070822
延伸閱讀》賴清德:中國鴨霸 併吞台灣企圖從沒改變
延伸閱讀》美中貿易戰延燒 賴清德:希望瞄準一點
延伸閱讀》毛利學生訪台尋根 期待親身感受先祖之地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