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520農運激發群眾運動 台灣解嚴後的民怨出口

2018/5/18 09:06(5/18 11:5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520農運30週年專題1(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520農運30年了,當年台灣以農產出口外匯來扶植工業,施行不合理的稻穀換肥料措施,又面臨美國施壓開放市場,台灣農民權益被犧牲,一波一波的抗議風起雲湧,終於醞釀出台灣解嚴後第一宗大規模群眾運動。

1988年是台灣解嚴後的第2年,當年總統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總統,5月20日那天,雲林縣等農業縣市的農民北上抗爭,包圍立法院一帶,北部民眾也加入抗議人群,與警察爆發流血衝突。

最嚴重的街頭抗爭 美麗島後首見

相關文獻記載,520農運總指揮林國華(前農委會副主委)與副總指揮蕭裕珍,帶領雲林、嘉義、台東、苗栗、南投、高雄等地農民5000餘人北上抗議;激烈抗爭導致130多人被捕,近百人被移送法辦。

農民出身、推動農運的前立委暨前農委會副主委戴振耀,生前在他的著作「鹽水大飯店」中陳述,「520事件,是台灣自美麗島事件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抗爭事件,這對後來的農民運動以及農業政策,攏有關鍵性的影響。」

書中記載,「520最後爆發街頭嚴重衝突的流血事件,道路交通嚴重癱瘓,農運幹部、學生等130多人被捕,96人移送法辦,進而引發社會各界矚目...。」

戴振耀敘述,「當天是星期五,現場數千名學生並非農運團體動員來的...許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都是下課後聽到訊息前來關心...卻都遭到鎮暴警察的暴力毆打...。」

當時是大學生、現在是農委會副主委的陳吉仲說,他在當時台北火車站對面的中正分局目睹前立委朱高正被打,「嚇死了!」

陳吉仲回憶,當時警民衝突之激烈,也是台灣社會前所未見。次日凌晨,憲兵隊展開驅離行動,介於警民之間的學生首當其衝,遭到毆傷、逮捕,林國華要求警方放人被拒,帶頭推擠立法院的大門,民進黨基層義工詹益樺憤而拆掉立法院橫匾。

民運健將、前立委林豐喜說,戰後的美國為了振興經濟,採取糧食輸出政策,影響台灣甚鉅;在520農運前一年就已爆發1208事件,隔年又有316、426、516事件,520事件有人被抓而成了焦點。

「對不是農民的人來說,直接談到肯德基、麥當勞就是那時期來台,就可以理解了。」林豐喜說。

回顧當年,林豐喜說到嗓音高亢,他表示,農民已經貢獻勞力、土地、出錢做水圳,還要繳水費、地租,而且糧食不得越區(縣)買賣下,稻穀價訂得很低,再用稻穀繳水租、地租,壓低稻穀價值、又要繳租,「這不是一條牛被剝了4層皮嗎?」

事隔30年,林豐喜已不再年輕,談到當年農民被逼到上街頭,仍難掩憤慨地說,農民付出這麼多,還要繳公糧,結果「竟然沒有議價權!」

520農運之前的516事件也甚受關注。林豐喜說,地方政府要自辦農保也被阻止,所以才會引發民怨,當時農民集結前往省政府抗議前省主席邱創煥,因為邱發公文勸阻高雄縣長余陳月瑛開辦農保,戴振耀生前撰寫的書中,也強調此事件深具代表性。

產業轉型犧牲農業 四大因素引爆農運

農家子弟出身的陳吉仲,深受520農運啟發,出國深造專攻農業經濟,他檢視520農運30年,認為與台灣經濟發展脈絡息息相關。

他分析,共有四大因素引爆520農運發生,第一,1950年代起政府的經濟發展主軸為扶植工業,但是卻將前面20年出口香蕉、加工品等農產所賺的外匯資本投入其他部門、扶植工業發展。

其次,對內又對農民實施肥料換穀,政府規定農民用稻穀換取所需使用的肥料,但卻貶抑稻穀價值,在各項農業措施中,這讓農民最吃虧,直到1970年代前總統蔣經國時期才停止。

第三,農產外銷所賺的外匯已被用於扶植工業發展,當台灣被美國要求開放市場時,又是犧牲農業。

陳吉仲說明,當初扶植的工業先是食品加工業,例如鳳梨、蘆筍罐頭,接著是輕工業的腳踏車之類,然後是重要工業,即煉鋼等十大建設等,之後還有服務業、電子業、設計產業。

然而在外銷暢旺下,台灣被美國要求開放柑橘、火雞等農產輸入,1984年並簽署「中美米食協定」,美國可限制台灣稻米外銷,形成對農業的雙重打擊。

陳吉仲說,此協定規定除以捐贈方式輸出外,自1984年起的5年間,台灣白米外銷不得超過137.5萬公噸,並分年限定數量;外銷地區也規定僅限於世界銀行認定在1981年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等於或低於795美元的國家及地區;這5年期間,台灣出口白米數量不足100萬公噸。

林豐喜回憶,「中美米食協定」非常不平等,規定台灣的米要外銷必須美國同意,造成台灣產地的倉庫、學校禮堂放滿米,甚至碾碎當飼料用。

最後一點,因應國際貿易開展的年代,1985年代非農業勞工月薪新台幣新台幣1.5萬元,隔年提高到1.6萬、1.7萬元,每年以1000、2000元成長,薪資成長曲線「非常漂亮」。

相較之下,辛苦務農的勞力付出卻和收入不成比例,由於配套不足,導致農業家戶所得只有非農業家戶所得的7成6到8成,稻穀價格也一路偏低至今。

當年農民大多耕作水稻,政府推動稻穀的保價收購,但是30年前稻穀收購價中最高的計畫收購價每公斤新台幣18.8元,現在26元,同期來看,成長不到7元。

反觀國際糧食黃豆、小麥、玉米等大宗物資價格,1970年代每公噸約100美元,金融風暴之前200美元,2008年已達300美元,成長2倍。

農民被逼到上街 學運社運接踵而來

「在那個年代,最溫馴的農民為何會走上街頭?」陳吉仲認為,農民深感「我已經付出那麼多,不只沒來保護我,還一直犧牲我,才會走上抗爭;若有完整配套,農民也不會走上街頭。」

陳吉仲說,迄今最深的震撼是,當時的中正紀念堂兩廳院落成,每張椅子代價100萬元,對比走上街頭農民戴著斗笠,「有多諷刺?」

迄今仍會返家幫老父親收割稻作的陳吉仲說,「農民是最溫馴的,你讓他上街頭以後就很麻煩了」。520農運確實開啟了往後觸及各種議題的社運、學運,包含2年後的「野百合學運」。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520農運發起的當下,農運人士提出7大訴求,包含「全面辦理農保及農眷保」、「降低肥料售價」、「增加稻米保證收購價格與面積」、「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改革農田水利會」、「成立農業部」、「農地自由使用」,有些訴求到近年才推動,也有的尚未做到。

陳吉仲回台後任教、擔任公職,推動農業改革,他認為要從台灣的經濟發展史切入,理出520年農運的脈絡,對症下藥加速推動還沒落實的訴求、政策,台灣農業才能永續下去。(編輯:陳清芳/王思捷)1070518


延伸閱讀》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衍生農地農用保衛戰
延伸閱讀》農運3訴求兌現 永續發展仍待努力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衍生農地農用保衛戰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