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紐約音樂江湖大 台學子勇往直前
台灣留學生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洪維浩,目前繼續在紐約大學深造爵士鋼琴。他說,沒想到來到紐約,才知道這裡的(音樂)人才比細菌還多。
畢業於紐約大學、演奏大提琴的陳慶紘也說:「在紐約,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他們一語道出不少台灣學子在紐約的最大感觸:「你優秀,別人比你更傑出。你厲害,別人讓你學會謙虛。」
盡管如此,紐約的藝文音樂環境依舊令人嚮往,學子們前仆後繼拚命搶進。它有吸引全球關愛眼神的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更有爵士樂手心儀的Highline等各式各樣新興演藝場所,還有全球知名學府。
紐約市立大學博士生翁偉恩,主修鋼琴,12歲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再來美國,曾試著到倫敦闖天下,2年後還是回到紐約。他告訴中央社記者,紐約的移民性格、包容性,讓他決定待下來。
在義大利留學10年、拿下多項國際大獎的歌劇聲樂家鄭瑜英無奈地說:「學成後曾試著在歌劇故鄉留下來,但歐洲太排外了,東方人想要出頭,難上加難,再有才華的人依舊被拒絕演出。」
鄭瑜英表示,大家都要生存,音樂人一樣如此。紐約雖然音樂人才多如過江之鯽,比起歐洲,相較之下還是比較有發展機會。
一般留美學生畢業後都有實習工作期,藝術音樂類別有O-1簽證,台灣許多留學生畢業後大多循這條路一步步找到機會,發展音樂志業。在美國出生的台灣第二代朱彥彬比較幸運,除了努力鑽研音樂、指揮,少掉畢業後的身分問題。
拋開身分障礙,紐約無數演出場域,不間斷的表演機會,東西文化激盪,都是台灣學子願意辛苦努力待下來的主因。
主修雙簧管的陳宣夆13歲來美,先後畢業於茱麗亞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及耶魯大學。她說,音樂路辛苦,但在紐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再苦都值得。
畢業於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的中提琴手簡俐容也說,紐約的音樂世界讓她眼界大開,盡管挫折不斷,但也學會找到自信。
過去2年在紐約逐漸打響名號、提供台灣音樂學子平台的「新約克人的音樂」(TWNY Music),前後8場演奏會,吸納近150名台灣的音樂人士參與演出。
創辦人蔡榮昭有所感觸地說,從音樂表演中,看到台灣學生離開故鄉,到藝術之都大紐約求學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讓他更加堅信平台存在必要性,希望帶領台灣年輕人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同樣來自台灣,任教於茱麗亞學院及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的黃心芸讚賞在紐約能有專供台灣學子的演出平台,期盼繼續辦下去,倘若中斷就可惜了。
本身是鼓手、爵士作曲者的呂其霖,目前任職NU JAZZ AGENCY,他相當感念新約克人為台灣年輕人建立音樂表演平台。吉他演奏者王彤閣也認為,參與新約克人的音樂表演,除了認同感、更有歸屬感,還可累積表演舞台經驗。
到底有多少台灣音樂人在大紐約打拚,沒有具體數字,保守估計約有數百人之譜。這些人不管是小留學生、大學生或研究所博碩士,都是台灣栽培的音樂菁英,傑出優秀,但畢業後返台似乎不是他們的首選。
在茱麗亞學院主修小提琴、爵士鋼琴的林翔翎認為台灣市場太小,發展機會有限。簡單幾個字道出台灣音樂產業面臨的景況,也是台灣學子寧願苦苦掙扎身分、也不畏激烈競爭,放棄舒適圈,繼續翱翔紐約的原因。
同樣來自台灣、演奏大提琴的陳南呈及演奏中提琴、二胡的林維洋,2010年共同創辦「新亞室內樂協會」(NACMS),也早在紐約打出一片天,帶著傳統東方和現代西方音樂交融使命,讓音樂之都聽到台灣的聲音。
新亞室內樂協會除了提供平台、創造機會外,更多了一份傳承的心,透過提攜台灣後進學子展現自己,在國際舞台上一展才華,讓亞洲音樂人在美國擁有更多演出機會。10612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