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日式燒肉很韓式?它是韓國人留在日本的遺產

2017/5/29 18:03(7/20 16:4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日式燒肉在台灣很受歡迎,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專賣店。你知道你吃的「日式」燒肉,其實是韓國人留給日本的文化遺產嗎?這回可不是韓國人自己「宣稱」的說法,而是台灣美食作者考據的結果。

燒肉冠上「日式」,燒烤方式有別於BBQ、韓式燒肉、巴西窰烤,但它到底從何而來?真的很「日式」嗎?作家胡川安在新書《食光記憶》回顧日式燒肉的歷史,結論很淒美:「日式燒肉的故事,是一段人與動物之間血與肉的故事,也是一段帝國主義的故事、充滿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是日本人與其他文化交流的故事。」

7世紀中期日本天武天皇頒布「禁止殺生肉食之詔」後,日本人基本上不吃雞、鴨、牛、豬肉,只吃魚肉。

日本人比較普遍地吃家禽家畜的肉,要等到推行西化的明治維新,把「吃肉」跟「文明開化」畫上等號。不過,明治政府推動的吃肉運動主要是精肉,而不是內臟。像是牛百葉、豬肝、大腸等動物內臟都是要丟棄的,貧民或流浪漢才會把丟棄的內臟烤來吃。

胡川安說,日式燒肉的歷史不長,考證其來源主要有二,一個是中國,一個是韓國。

1910年代東京發行的美食雜誌裡,記錄日本駐中國的記者講述他在北京「正陽樓」吃烤羊肉的經驗,稱為「成吉思汗料理」;大正、昭和年間在東京、大阪開的成吉思汗料理也是以燒烤羊肉、牛肉、豬肉為主。

當成吉思汗烤肉在日本開店的同時,韓國的「불고기(烤肉)」也在日本的韓國移民當中開始營業,燒烤方式是在炭火上放置鐵網,把肉切成薄片,沾上醬油食用。

20世紀初年韓國人與日本人的交流,主要是因為日本併吞韓國,日韓之間成為國內交流,赴日的韓人增加,把飲食習慣帶到日本。1930年代在日本營業的韓國料理店有100多家,大部分是以韓國人為主要客群。這時候的日本人還不太敢吃動物內臟,也無法接受韓國泡菜的嗆辣。

日本人吃動物內臟,與二次大戰期間糧食短缺有關,當時日本政府透過紅十字會和學者的著作推廣內臟料理,鼓勵民眾吃以往不吃的內臟。

戰後大約有600萬日本軍人返國,加上那幾年稻米歉收,饑荒嚴重,動物內臟成為戰後日本人很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等到戰後饑荒解除後,日本人已比較能夠接受燒烤動物內臟的飲食習慣,韓國燒肉店也成為一般日本人能夠接受的食物選擇。

日本經濟逐漸復甦後,開始出現專門販售肉臟的燒肉店,也有專賣精肉的燒肉店,或是兩者混合。燒肉主要在朝鮮料理或韓國料理店中販賣。

燒肉店和韓國料理店在1960年代之後逐漸分家,主因是日本人發現韓國人吃的料理很多,不是只有燒肉而已,就把販賣燒肉的店家獨立出來。燒肉店在日本快速成長,到了1990年左右,東京和大阪的燒肉店都超過1500家。

胡川安說,日本人殖民韓國,傷害了韓國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燒肉則是韓國人對於日本人的影響,而且透過燒肉的飲食習慣,在日本最為困頓的時候,提供動物蛋白質,養活了不少日本人,可謂是「以德報怨」的食物。(書摘《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聯經出版)10605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