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實體警鐘購物中心風光不再
特派員看世界專欄(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7日專電)美金融風暴後,零售業市場挑戰愈來愈大,網路購物風潮興起,年輕族群消費習慣改變,實體商店一家家關門,大型購物中心首當其衝,全球消費型態面臨新一波洗牌。
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全美可能有1500家零售店家選擇關門大吉,包括知名百貨連鎖業者梅西百貨(Macy's)、潘尼百貨(JC Penney)、西爾斯(Sears)、凱馬特(Kmart)等零售百貨業者,將關閉業績不佳的分店。
另外,「美國服飾」(American Apparel)、The Limited、青少年服飾零售商Abercrombie & Fitch Co.、Aeropostale、體育用品零售商Sports Authority,以及頗受台灣婦女喜愛的時裝品牌BCBG及Guess等多家品牌,也陸續收掉旗下為數不少的零售據點。
其中,1980年代紅透業界的希爾斯(Sears),最近幾年已關閉全美數百家分店,今年將再關42家,同屬控股公司的另一家Kmart百貨連鎖也計畫結束108家分支營業;而美國最大連鎖梅西百貨公司繼2016年關掉32家後,2017年將再關68家分店,另一家大型百貨商店潘尼百貨今年更一口氣要關掉140家。
最近傳出,加拿大最古老企業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有意買下業績持續下滑的美百年老店梅西百貨。
另有商業機構預測關店數字應不只於此,而是約達兩倍數字的3000家,未來一段時間將走向關門命運,奉勸消費者盡速消化手中的商家禮物卡(gift card)。
這種趨勢讓人不禁感受美百貨、零售業,正面臨一波強勁的超級寒流來襲,而且目前看來,不知盡頭在哪。
業者選擇結束實體店面營業,因素錯綜複雜,難以定論,惟全球規模最大網路零售商亞馬遜公司(Amazon)拜全球網際網路興起,業績持續長紅,推出原不被業界看好的每年99美元年費制的Amazon Prime(金牌會員),2年多以來,走俏江湖。
亞馬遜剛公布營收報告,Prime的2017年首季營收比起去年同期成長近50%,業績高達19億美元。雖然Prime並非Amazon主要收入來源,但這項數據看在零售業者眼裡,分外眼紅,不知所措。
不少專家分析,零售據點一一結束營業,已衝擊美大型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存亡。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預測,全美商家收掉3成店家,將使1970年代大量興起的大型購物中心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不動產研調機構Green Street Advisors更將全美1070家購物中心,區分A、B、C、D等4等級,大膽指出約占30%(334家)的C、D等級購物中心,受創將最嚴重。
另一家商用不動產研究機構CoStar也統計全美1300家購物中心裡,約有310家面臨失去主要旗艦店家危機。
零售業者不見了,大型購物中心前途堪虞,衝擊效應逐一浮現。
專家分析,這些因顧客群流失、商家收攤、低銷售量等因素,遭受波及的購物中心,一旦主要「賣點」專櫃出走,很難再回頭,尤其原本是百貨公司業者,由於樓地板面積約達10萬英尺,很難再找到替代商家。
事實上,全美位處大城市郊區的大型購物中心,近來繼零售業者之後,也開始走向關門大吉,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包括就業、商店出租、房地產價格、稅收、學校,更嚴重的是陷入荒廢死城的購物中心周邊治安,對社區是很大的挑戰。
一位美國大媽心有所感地說,回顧20、30年前,購物中心不只是當時年輕人血拚的好地方,更是聚會、話家常、連絡感情的重要場所,真是消失了,難免令人扼腕。
她比較今昔,現在時下青少年或年輕人,若要聊天,就利用社群媒體Snapchat、Instagram、Twitter、FB、Line等互通訊息,要買東西,就上Amazon訂購,時代完全不一樣了。
紐約零售顧問/投資銀行公司Davidowitz & Associates研究調查發現,愈來愈多美國民眾寧可把錢花在科技或者旅遊等初體驗上,而非服飾,縱使要買,也會選擇上網在Amazon訂購,或到在美擁有超過1000家店的最大折扣連鎖店TJ Maxx等,消費型態異於以往。
美國財經網站「24/7 Wall St」每年都會發布即將消失的品牌報告,雖尚未包括陪伴美國人記憶的購物中心,而Amazon卻在零售店家及購物商場一一消失下,反其道而行,最近2年從網路世界跨足實體商店,試探虛擬世界及實體Brick and Mortar並進可行性,對全球零售業未來又代表何種意義,時間將是最好明證。10605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