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大隅良典解析細胞自噬 創癌症治療契機

2016/10/3 19:36(10/4 14:2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3日電)今年諾貝爾醫學暨生理學獎得主揭曉,由日本學者大隅良典榮獲,他研究的細胞自噬領域,近年被發現和癌症、神經退化疾病等有關,他的研究也為相關疾病治療開創新契機。

今年諾貝爾醫學暨生理學獎得主揭曉,由71歲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榮獲,得獎理由是解析細胞「自噬作用 (Autophagy)」機制。大隅良典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曾獲得京都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及日本人第2座威利獎。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表示,大隅良典透過酵母菌去研究細胞自噬現象,發現當酵母菌養分不足時,細胞中某個胞器會產生泡泡,經過鍥而不捨地研究,發現整個細胞自噬機制,後來許多細胞自噬重要發現也都出自於他的實驗室,可說是細胞自噬領域的始祖。

陳瑞華指出,細胞自噬作用從低等酵母菌到高等生物如人類都有,主要是細胞清除不要的廢物所產生的機制,當一般細胞遭遇不好環境或壓力時,就會清除不用的廢物,專心製造養分,以便自我保護,如果細胞自噬出問題,就可能產生疾病。

後來細胞自噬被發現和人類疾病相關,如神經退化疾病、老化、癌症等,陳瑞華指出,當人體出現癌細胞時,我們會透過一些化學治療來處理,但癌細胞也會透過細胞自噬作用,來幫助自身適應不好的環境,藉此繼續存活,此時若能抑制癌細胞的自噬作用,就可能提昇治療效果,因此細胞自噬領域也為相關疾病醫療帶來研究新契機。

對於大隅良典獲得諾貝爾獎,陳瑞華表示,大隅良典過去的獲獎呼聲很高,今天獲獎並不意外,而大隅良典曾到中研院生化所,和研究人員互相交流,本人非常親切和友善。1051003

細胞自噬發現 可能破解癌症抗藥性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3日電)今年諾貝爾醫學暨生理學獎得主大隅良典,因解析細胞自噬作用機制獲獎。癌症專家楊慕華今天說,細胞自噬與癌症抗藥性有關,這是偉大發現,未來癌症治療可能有突破。

今年諾貝爾醫學暨生理學獎得主揭曉,由71歲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榮獲。得獎的理由是,他解析了細胞「自噬作用 」(Autophagy)的機制。

專精癌症研究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傍晚受訪時表示,細胞自噬是細胞基本的生物現象,是細胞死亡的其中一種方式,其他的方式包含凋亡和壞死。

楊慕華說,細胞自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把自己吃掉之後就死亡,另一種是當細胞缺乏能量時,把自己不重要的東西吃掉,用來對抗惡劣環境,幫助細胞度過難關。

從癌症治療來看,楊慕華說,癌症治療使用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對癌細胞來說是惡劣環境,多數細胞會被藥物殺死,但有一些特別頑強的癌細胞就可能透過細胞自噬而存活下來,產生抗藥性,治癌產生瓶頸。

楊慕華說,若能增強或抑制細胞自噬功能,對抗癌可能會有幫助。如平常用於治療瘧疾的奎寧就是細胞自噬的抑制劑,臨床上已將奎寧和常用的化療、標靶藥物結合,抑制癌細胞自噬能力,初步看起來也有效果。

不過,楊慕華說,目前要把細胞自噬運用在臨床治療還有一段距離,但這是偉大的發現,未來可能可讓癌症治療有所突破。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表示,大隅良典是細胞自噬研究領域的拓荒者,曾來過台灣演講,跟台灣學者交流頻繁,對台灣很友善。

中研院生化所副研究員陳光超也表示,大隅良典2012曾應中研院邀請來台演講,因喜歡茶道,來台期間還特地到鶯歌參觀瓷器。1051003

※你可能還想看: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大隅良典勉年輕人:勇於挑戰
大隅良典獲諾貝爾醫學獎 他的得獎反應是什麼?
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獨得(直播影片回顧)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前 這位學者呼聲最高
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 獎項不死後追授
諾貝爾為什麼不設數學獎?原因看這裡
涉學術醜聞 諾貝爾醫學獎評審被炒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