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人面具供貨全台 廟會少他恐停擺【影】
紙技紮新根系列報導三(中央社記者張欣瑜台北11日綜合報導)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紙紮日趨式微,當老師傅們個個感嘆這行日落西山,卻有年輕一代業者,用創意延續文化,打造時尚紙紮,甚至行銷到全球華人世界,證明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產業。
「歡迎光臨,我們有化妝品、衣服、首飾。」店門打開,服務人員親切招呼,乍聽之下,會以為來到了精品百貨公司,其實這是一間時尚紙紮門市,販賣各式各樣燒給過世親人的禮物,一件件設計精美的商品,顛覆大眾對紙紮的想像。
紙紮也稱作糊紙,廣泛應用在喪葬祭祀或是廟宇慶典等紅白事,傳統老師傅的技法,是用竹條搭建出支架,再糊上報紙跟剪紙來裝飾,創作出紙偶或紙紮屋,早期紙紮屋體積龐大,往往由好幾位師傅分工趕製,再組合成形,燒時須有大空地。
糊紙店曾走過風光,擁有50多年經驗的王緒協師傅,回憶起20年前榮景:「萬華西園路那邊,生意接不完,師傅最多有10幾個,現在都不做了。」他認為,紙紮會沒落,「沒地方燒」是最大問題。
王緒協的弟弟王鼎鈞師傅,現在把大半精力投入書法學習,他則感嘆,兩三年前,「生前契約出現」讓傳統紙紮生意受到很大衝擊。
有別於同行的清閒,新竹新埔的劉興星師傅,70多歲卻還不停創新開發糊紙相關產品,他和大兒子劉保志,花了10多年功夫,研製並量產紙人面具,如今劉家面具在宗教類的市占率已高達九成。
劉保志說,面具生產已經變成是一種責任,「如果不做的話,台灣廟會可能會停擺。」
穩定供貨給全台之外,劉氏父子近年也開拓大陸市場,為了應付龐大的需求量,去年他們利用時下最夯的3D列印,替面具開模然後製鋼模,並引進多台彩繪面具機器,研發移印技術,今年開始運作,希望取代以往繁複的人工製作流程。
面對新式紙紮興起,劉保志對傳統糊紙仍深具信心,他說,術業有專攻,每一個時期有每個時期不同的需求,要用到傳統技藝時,再多都不夠用。
時尚紙紮品牌的顧問韓定宇也表示,新舊紙紮並不衝突,台灣文創最強的地方,就是多元化的融合,也希望透過他們不斷的創新,能讓全球看見台灣的紙紮文化,未來也有計畫設計收藏用的娃娃屋,把紙紮商品推廣到華人以外的地區。
※你可能還想看:
「紙技紮新根」完整專題
紙紮偶情定巴黎 遊客驚喜爭相合影
精品紙紮熱 年輕人搶當SOHO族
台灣紙紮工藝受冷落 法國捧進博物館
台灣精細紙工藝 法國人驚嘆連連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